第2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慧当中做加行,还有这样的一种冲动、希望。
但是八地菩萨没有这回事情,八地菩萨他可以恒常地跟众生在一起,不做定课都无所谓,他没有所谓的入观了、出观了,你现在做定课没有,没有这回事情。他那个智慧是任运现前的,不必经过串习就能够生起,妙智相续,心不扰动。这个不动地的菩萨一个月不做早晚课都无所谓了,是这个意思。他把这种要在无相中做加行的障碍,还有这样的需求,这种障碍都消灭掉了,证得不增减真如。
我们总是觉得说,我做早晚课,功德智慧就增加;我早晚课不做,智慧就减少,我们心中有这样分别。不动地菩萨,这样做增减的分别都停下来,前面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这个地方是不增不减,不动地他有这种境界,证得不增减真如。从初地到八地又花了一大阿僧祇劫,就是他见道位以后,要到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八地。
九、善慧地——断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
这个善慧就是“具无碍智,说法自在。”这个无碍的智慧包括:
第一、法无碍,这个菩萨通达无量无边的法门,因为他已经“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植众德本”。从初地到八地这一大阿僧祇劫,当然他有的时候是在凡夫的世间度过,但是他也有时候是到了十方诸佛国听闻佛法。所以,这个时候他那一念的清净心摄持很多很多的法门,有天台的法门、唯识的法门、禅宗的法门,禅宗当中又有法眼宗、曹洞宗、临济宗,各式各样的法门,就是他能够有很多很多的法药,法无碍。
第二、义无碍,他对无量无边的义理也都通达。
第三、辞无碍,他遇到了中国人、美国人,各式各样的文辞都能够讲,在表达当中他有各式各样的方便,这个言辞没有障碍。
第四、乐说无碍,在九地之前有时候会有一种不想说法的这种懈怠,他这样的懈怠没有了,随时可以为众生说法,长时间地说法,没有疲惫的心情,乐说无碍。四种无碍。
“断除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这个八地菩萨虽然已经不动地,但是他有时候会落入到空性的真理当中,有时候会不想度众生,稍微休息一下,在空性里面,稍微让内心稍微寂静一下。但是九地菩萨没有这回事情,在利他中不欲行障,他就能够主动积极地度化众生了。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他度化众生,他那个智慧辩才也得大自在,不管智慧、不管辩才都得大自在,他不要说什么讲经还要做课前准备,都不用准备了。
十、法云地——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这个法云,空中的云来比喻十地菩萨的境界。什么叫做云呢?“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这个十地菩萨的那一念心,大法智云。清净的智慧,就像天空的云含藏很多很多的水,水汽。“大法智云,含众德水”,无量无边的德水,功德的水都含在里面。就是十地菩萨这一念心含藏很多很多的功德,有施波罗蜜的功德、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禅定波罗蜜。
“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这个九地菩萨在利他的当中,虽然他是主动积极,但是他利他当中的行为,有些东西还是觉得不能自在。这个十地菩萨就不是了,他在一切法,在教化众生的事业当中得大自在。怎么说呢?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他的身口意三业在度化众生得大自在。
他的身口意表现出来,都能够恒顺一切众生,恒顺一切众生的差别根机,刚好是配合这个众生的根机,使令他欢喜、生善、破恶、入理。他那个业,他是随手拈来都是佛法,可以这样讲,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这以上是十地菩萨的一个广大的功德境界。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是讲到“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就是这个菩萨,他从一个无明的遍计执,慢慢的悟入到圆成实和依他起的真如理,他所成就的菩提和涅槃的二转依果的相貌。
我们看第五,究竟位: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这是安住在无上菩提的佛。当然我们学佛,内心当中也会想要去理解,我们所学的佛,所追求的目标——佛,到底佛的那一念心是个什么样的境界。我们看看天亲菩萨怎么说,什么是佛?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对于佛的那一念心,我们这个偈颂分两部分:先讲他的体性,再讲佛心的作用。
什么是佛心的体性呢?“此即无漏界 不思议善常”。约着断恶来说,佛那念心是无漏的,没有烦恼障、业障、报障;没有烦恼障、所知障的这种恶法。“不思议善常”,佛那念心是不思议善,他有这种四智菩提;他也是不思议常,这种菩提的功德是相续不断的;没有所谓的入涅槃的这种事情,这个是佛的那一念的心识。
他引生的作用呢?“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解脱身是佛的自利的功德,自受用,他有解脱的力量;安乐是约利他,他能够安立一切有情,佛的那一念心任运的安立一切有情。简单的说,佛的那一念心所依止的就是「大牟尼法」,就是一个清净的法身。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颂中“此”字,即指前颂所说“二转依果”。
就是佛陀的菩提涅槃的那一念心识,二转依果。
此转依果——诸漏永尽,性净圆明,故名“无漏”。含容无边希有功德,故名为“界”。“界”是藏义。能生世出世间五乘利乐,亦名为“界”。“界” 是因义。
这个转依果,它是“诸漏永尽,性净圆明,故名无漏”。
我们要读小乘的经论,对佛陀那一念心识的说明,小乘当然它没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它就是安立二谛。一个是所谓的生死的杂染法,世俗谛;一个是清净的涅槃,所谓真谛。这两个二谛是对立的,是对待存在的,有生死就不能有涅槃,有涅槃就没有生死。
那它怎么解释,佛这一期的生命是怎么回事呢?所以在小乘的经典,它解释佛这一生是有漏。说佛陀的出生是带业而来的,他为什么要出生?他还有这部分的业力;他出生以后,长大,娶妻生子,这个都是真实的,还有这部分的烦恼。娶妻生子,后来觉悟无常出家了,出家以后,在菩提树下一念的相应慧,证得了空性,成就佛道,这个时候佛心才是真实的无漏。《阿含经》解释佛的心是这样的变化,就是在成道之前都是有漏,成道以后无漏了。这样解释佛的心其实是不圆满的,那是方便说。
“此即无漏界”,佛这一念心,不管示现什么境界,他示现老病死的境界也好,出现佛的这种功德庄严的境界也好,他那一念心都是无漏的,那是一个示现。因为佛的心本身是安住在非空非有,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远离生死,远离涅槃。所以说,我们用中道的三谛观来观佛的心就清楚了:他不住在生死这一边,杂染法这一边;他也是不住在完全空的这一边,涅槃这一边。他虽然是处生死,但是佛的心“此即无漏界”,虽然无漏界,还是示现种种的世出世间五乘的利乐的作用,所以这个地方的无漏是这个解释。
天台宗解释佛的无漏,他说凡夫是有漏;二乘人是无漏;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佛是非有漏,非无漏;这个地方是这个意思。佛陀这个无漏,是「非有漏、非无漏」,那是中道的实相境界。
“不思议善常”:
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语道故。
此转依果——又惟是“善”。谓清净法界,四智心品,皆有顺益相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