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争先恐后 (第3/3页)
《一种玩笑》的情况在大卫·米勒这里则相反——他觉得这四篇有些过于“超前”了,是一种文学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对作者来说极其“危险”的创作手法。
就像张潮的老师们担心的那样,这未来距离现在实在太近了,很容易打脸。
但是这三封邮件实在不能不回,甚至回迟了都不行。
大卫·米勒快把头发挠秃了,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迅速在电脑上敲起字来:
【尊敬的帕慕克先生:如您所愿,这部集还差一个精彩的序言……】
【尊敬的布朗先生:您愿意为《一种玩笑》撰写序言,实在令我们感到荣幸之至。但是这些中国背景的对于美国读者来说也许有些障碍,所以亟须您为每篇撰写一个导读,也许这比序言还要重要……】
【亲爱的斯蒂芬:你想为《一种玩笑》写序言实在太令我激动,但是鉴于这部集的特殊性,我希望能与你进行一场关于它们的对话,然后将我们的对话作为这部集的“彩蛋”放入书中……】
大卫·米勒反复检阅,确认从措辞到行文都没有半点问题,这才点了发送按钮。
与此同时,Simon&Schuster出版社为张潮新书做的宣发工作也正式开始了——出版社官方网站的首页,已经在最显眼位置放出了一张封面是一个大大的“?”的书籍图片。
图片底部,是作者的名字,简简单单的「Zhang Chao」几个字母,就让吸引了所有美国读者的目光,也第一时间登上了「微博网」的热搜首页。
与美国遥相呼应的是,花城社也放出了张潮新集的预告,同样是一张封面一个大大“?”的书籍图片和「作者:张潮」几个字,引得中国的书迷心潮澎湃。
与美国读者不一样的是,他们已经得知这是《最后一课》等四篇已经发表的的合集,但是有一个神秘的传言——集里将会出现张潮新创作的第五篇。
这就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张潮最新作品这个「东风」了。
就在11月中旬,「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前一周,张潮新的第一部分终于通过邮件发送给了朱妍玲和大卫·米勒两位编辑的手里。
只不过一个是白天收到的,一个是在深夜收到的。
凌晨两点的台灯下,大卫·米勒打着哈欠,嘟嘟囔囔地灌了一口咖啡,就看了起来。
没想到的第一部分,就是一篇新闻稿——
【《他说“自由好”,我哭了三次》
来自于:凯瑟琳·米莉
发表于:2020年9月1日,《光谱之声》周刊头条
“他什么也没说,但他的沉默,是这个时代最有力的抗议。”——一位目击者如是说。
昨天傍晚,在本州巴别市的市中心广场,一位身份不明的亚裔男子默默地站在街头。他的衣着简陋,脸上布满岁月与劳作的痕迹。可就是这样一位毫不起眼的“无名者”,却以一个举动,震撼了整个巴别市。
事件发生在傍晚6点左右,一名自称为非二元性别的青年“泽丽娜”(化名)正遭遇三名白人男子的语言羞辱。那些侮辱极具攻击性,我们不在此复述。围观人群大多沉默不语,甚至有人悄然离开。
就在这时,那位亚洲男子走了上来。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缓缓站在她面前,挡住了那些攻击者的视线。他看起来什么都没听懂,什么都没说。但那一刻,他站在了历史的前线。
泽丽娜后来在采访中哽咽地说:“我感受到他并不是出于语言,而是出于本能。他的身体就是一个反抗的姿势。他站在那儿,就像在说:‘你们不能这样对待她(或他说,他们)!’”
围观者开始鼓掌。有人拍下这一幕上传网络,截至发稿时,该视频已获得超过370万次观看,评论纷纷称他为“巴别的守护者”“新时代的沉默正义”“自由的身体语言”。
在记者多番努力下,得知该男子名为魏老三(Wei Laosan),可能是北部某工地的装修工,具体身份不详。
他不会说英语。面对镜头,他只用极其不标准的发音缓慢吐出四个字母:“Free……dom……good。”
我们正在寻找这位“自由的沉默者”。他的身份或许模糊,但他代表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最清晰的价值。
自由不需要语言,自由是一种站姿!
那天晚上,我哭了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