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争先恐后 (第2/3页)
大卫·米勒抱怨道:
“这个张潮想要干嘛?他想竞选美国总统吗?”
大卫·米勒只能耸耸肩,表示爱莫能助。关于这篇的内容是绝密,他不能向任何无关人士透露。
不过他带回来的成果确实让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老板非常满意——原先只是想签下张潮已经刊登的四篇,没想到大卫·米勒竟然聊出了第五篇,而且是专门为美国读者创作的,这毫无疑问是个大喜讯。
而前面四篇的英文翻译版,大卫·米勒也直接带回来了——现在张潮的任何作品一出版(甚至还没出版),都会交给「潮汐文化」的翻译部门,第一时间翻译成英文和日文。
反正要不了几天,美国和日本都会来人洽谈。
大卫·米勒还带回来了这部短篇集正式上市的时间,中美两国都放在当地时间的2009年1月1日。
现在距离这个时间点已经很近了,所以必须尽快把其他事情搞定——包括封面与装帧设计,宣发,以及请哪些名人写推荐语。
大卫·米勒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张潮的“老朋友”斯蒂芬·金。
他不仅欣赏张潮,而且也与Simon&Schuster有深厚的合作渊源,因此应该没问题——就是贵了点,一条十几个词的推荐语,至少要1万美金。
但是仅有斯蒂芬·金还不够,大卫·米勒这次还想要为丹·布朗为这本《一种玩笑》写推荐语。
自从2003年以后,丹·布朗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炙手可热的家,单单《达芬奇的密码》一本在全世界就卖了超过6000万册。
在世作家中能比他畅销的只有J·K·罗琳一人而已(《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卖了大概8000万册)。
即使像张潮,也没有任何一本书的世界总销量超过1000万册——当然,也与张潮创作的作品类型与两人不同有关。
不过丹·布朗和所有作家一样,有钱以后就开始爱惜羽毛,轻易不肯推荐书籍。
大卫·米勒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通过出版社高层的关系,将前四篇的英文初稿发送给了丹·布朗,希望能得到正式的回复。
与此同时,他还邀请了帕慕克等人为张潮撰写推荐语——这样才符合这部集“雅俗共赏”的定位嘛!
没想到不到一周时间,大卫·米勒就收到了丹·布朗的回信,信的内容非常简洁,只有一行:
【如果可以,我想为这部杰作撰写序言。】
大卫·米勒喜出望外,立刻就准备回复,没想到邮件还没有写完,就收到了斯蒂芬·金的回信,内容同样不多:
【这次我想为我的小兄弟的集撰写序言,他的这部杰作值得每个美国人好好看看!】
然后是帕慕克:
【我认为仅仅一句话无法形容我对这部杰作感受,我认为它不仅是对中国人的预言,也是对全人类精神世界所必然产生的深刻而决定性的变化的预言,请把这部集的序言部分交给我撰写。】
大卫·米勒人都麻了。
这三个人一个是世界畅销书之王、一个是美国畅销书之王、一个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哪个都得罪不起。
身为资深的国际文学编辑,大卫·米勒的理论水平与绝对不差,眼界更是业界的翘楚,但是由于不是职业作家,对作品始终隔了一层,无法像几位顶级作家一样看出《一种玩笑》的巨大潜力。
类似的例子其实很多。
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最初是投稿给《当代》,审稿的是周昌义。他认为《平凡的世界》故事太过繁琐,毫无悬念,没有意外,读不下去,啰嗦……
缺点这么多的作品,读者怎么可能读得下去?
就这样,这部在当时的文学杂志里辗转一圈以后,才勉强在《花城》上发表了——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却连《花城》都拒稿了,最后只能在比较边缘化的《黄河》上发表。
根本原因是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流行的是「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等现代风格的,《平凡的世界》这种传统现实主义作品在编辑的潜意识里被认为落伍了。
以至于路遥在第三部里也忍不住跟风,写了主人公孙少平与外星人相遇、对话的情节,想“魔幻”“超现实”一把。
但路遥实在是拙于此道,以至于这段情节也被公认为《平凡的世界》里的一个瑕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