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出人意料(月末求票!) (第3/3页)
实,最初接触文学的时候,会觉得好累,好像什么都要赋予意义,什么都要挖掘深层含义。
但慢慢你会发现,这不是负担,而是礼物。”
他走下讲台,走到那个男生面前:“你叫什么名字?”
“李峰。“
“李峰同学,你喜欢打游戏吗?”
李峰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
“你在玩游戏的时候累吗?明明要不断地思考策略,不断地做选择,不断地应对挑战,但你觉得累吗?”
李峰摇摇头:“不累,很有趣。”
张潮立刻接话道:“对了!因为你找到了乐趣所在。文学也是一样,当你真正爱上它的时候,你不会觉得累,你会觉得这个世界突然变得立体了,变得有层次了,变得更加精彩了。”
张潮一边说着,一边回到了讲台上:“去年我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是纽约的一个小街区。我每天下午都会去一个小咖啡馆喝个咖啡、吃个点心。
几天后我就发现一个当地的老人差不多同个时间都会来,点同样的咖啡,坐在同样的位置,看着窗外的街道。开始我以为他只是个孤独的老人,在打发时间。
“但有一天,我忍不住和他聊天,才发现他曾经是这个街区的退休邮递员。他告诉我,这条街上的每一栋房子,他都送过信。
那个窗台上种满花的房子,住着一对从战争中走过来的夫妇;那个门前总是停着自行车的房子,住着一个单身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那个看起来很普通的蓝色门,里面住着一个写了一辈子诗但从未发表过的老太太。”
学生们听得很专注,眼前似乎真的浮现出这么一个和蔼的老头,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对着一个异国的年轻人轻声细语,诉说自己的故事。
“他每天坐在这里,其实不是在看街道,而是在重温那些他曾经参与过的人生故事。每一封信,都是一段情感的传递;每一次敲门,都是一次生命的交汇。
这个老邮差虽然不是一个作家,但在他身上,却有着文学最美好的品格——他关注的不只是门口的邮箱,也有门后的家庭,和其中的悲欢。
我希望大家能记住一点——文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我们成为文学家,而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它教会我们同情,教会我们理解,教会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丰富和纯净。”
周婉京用崇拜和敬佩的目光看着台上的张潮。
客观讲,今天的讲座并不难懂,对她来说甚至有些“幼稚”了——可她知道,张潮不是为她或者学校文学社里的那些爱好者讲的。
他是为学校里的所有同学讲的。这些同学中的绝大部分对文学并没有特别的兴趣,有些对张潮的兴趣显然大过文学。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不让讲座变成说教或者炫耀,这其中的度很难把握。
但显然张潮把握住了,甚至可以说极其出色,周婉京的脑海里浮现出四个字:“收放自如!”
张潮的演讲到了尾声,进入了提问环节。
台下立刻有好几只手举了起来。张潮指了指后排的一个女生。
女生接过话筒,有些激动、又有些羞涩地问道:“张老师,您觉得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太幼稚?”
“幼稚?”张潮重复了一遍这个词,才回答道:“我觉得这个词被误解了。什么是幼稚?是不成熟,是天真,是缺乏深度。但同时,幼稚也意味着纯真,意味着没有被世俗污染的直觉,意味着敢于表达真实感受的勇气。”
“你们知道吗,很多成年人写作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顾虑太多,反而失去了那种天然的表达力。你们的‘幼稚’,恰恰可能是最珍贵的东西。
当然,这不意味着你们不需要学习和成长,而是说,在学习技巧的同时,要保护好那份最初的真诚。”
……
历经近2个小时,这场活动才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抗议声中结束了;张潮并没有留下来签售,而是直接送了一批签名版给学校。
周婉京既没有提问,也没有拿书给张潮签名,而是听完讲座就默默离开了。
她忽然觉得,2年前的张潮,和今天的张潮,似乎又站在了不一样的高度上……
要想真正在“路上”与他相遇,恐怕要加倍努力才可以。
张潮在学校领导、老师的环绕中,并没有察觉周婉京的消失。
这时他接到一个电话,听对面说了一会儿后,张潮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道:“啥?作者是个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