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何事秋风悲画扇 (第3/3页)
,也收获了他想要的爱情。
还让那个‘周莹莹’也找到了好伴侣。这不是都挺好的吗?
另外,要真觉得这样的算法不好,改就可以了啊——只要调整一下参数,它也可以让用户的生活充满变数……”
李万东的话听得编辑们一愣一愣的——这个理工直男似乎毫不在意他们这些“文科生”所焦虑的问题,无论是“自由意志”还是“永恒人性”。
在他的眼里,这些技术产生的问题,用技术的手段去解决就可以了,没必要唉声叹气。
马伯慵忽然明白了张潮为什么突然让李万东介入到这篇的探讨中来——在面对技术带来的人性困境的时候,不要高估自己的情怀,也不要低估其他人的智慧。
他看着李万东道:“所以算法推荐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救世良方,而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又一次自我对话,是吗?”
李万东一脸懵圈,问道:“我没听懂,什么自我对话……哎呀,我上燕大是竞赛保送的。念书的时候我语文最差了,每次都刚好及格。
你们这文绉绉的我真听不太懂。不过我真觉得你们担心的这些都不是事。人有问题,撤了就是;算法有问题,改了就是。
天底下的事情不都是这么一步一步过来的吗?”
一番话让现场的文学编辑们再次齐齐无语,同时又有些羞赧。
马伯慵对众人笑着说道:“别沮丧啊,大家。你们忘了之前张潮在《十月》杂志社开座谈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了,‘文学就负责两件事,一是证明危机存在,二是证明人类配得上这种危机。’
现在咱们这间小会议室里不就见证了这两件事吗?张潮证明了‘危机存在’,老李的态度证明了‘人类配得上这种危机’。
好,咱们也别耽误人家开会了,撤!”
……
2008年10月初,最新一期的《青春派·大观》发行了。
张潮最新的一篇回归《青春派》的传言,早就是在文学爱好者圈子里传开了。有之前三篇的铺垫,加上整整两个月的“空窗期”,大家对这部的期待已经无以复加了。
何况期待张潮的,又远不止文学爱好者。
企鹅、新浪等互联网企业,竟然都提前向本地的图书经销商预定了这一期的《青春派·大观》,务必能让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第一时间读上,然后从中寻找灵感。
尤其是企鹅,再也不想让「的挑战者出现了!
要出现,也只能是在企鹅自己内部,作为QQ的替代产品,而不是在外部隐隐动摇自己的基座。
这一期《青春派·大观》发行,还出现了一个奇观:
由于发行日期正值国庆长假,不少张潮或者《青春派》的忠实拥趸都“在路上”,不能第一时间拿到自己订的杂志;于是他们无论在哪里下了飞机或者火车,都是直冲书店。
不少地方的出租车这两天都懵了,明明看着旅客拎着大包小包上了车,以为对方会说去哪个酒店,结果等来的却是一句:“师傅,最近的书店在哪儿?先带我过去一趟呗!”
这样的阅读热情下,《青春派·大观》10月号,不出意料在假期结束前就脱销了——还是在提前准备了70万册的情况下。
而张潮在《装在套子里的人》对未来世界的描写,再次震撼了所有人。
谁也想不到,一个看似平平淡淡的爱情故事,却能把技术与人性之间的深渊描绘得如此深邃。
读完这篇以后,读者心中涌起的那种“虚构正在吞噬现实”的荒诞感,让整个社会陷入集体性认知眩晕。这种震撼不是对未来的恐惧,而是对“未来已来”的突然觉醒。
两年多来对张潮始终冷淡以对的《新燕京报》这次再也忍不住了,在「文化/娱乐」这一版,用整整个半个版面刊登了一篇文学评论,对象正是这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标题是《来自东方的黑色预言》。
这篇文学评论的第一句就是:“我们在2008年的末尾读到的这部作品不是,而是提前送达的21世纪病危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