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何事秋风悲画扇 (第2/3页)
你先说说看为什么说我们太悲观了?”
李万东摆手道:“我就是瞎说……是你们杂志的事,我也不懂啊!你就别为难我了。”
马伯慵笑嘻嘻地道:“那不成,你不说,我们就不走!”
李万东看着“耍赖”的马伯慵,无奈地道:“那你让我组织组织语言。”
马伯慵点点头,大家也都不说话,静静等待李万东的发言。
过了好一会儿,李万东才勉强开口道:“其实我也是只听了刚刚兰婷说的那句话,有点感慨罢了。
兰婷你说‘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审美倾向……统统都敌不过数据的冲刷’,好像‘数据’就是人性的天敌一样。
我觉得这确实有点悲观——至少不是那么乐观。”
兰婷道:“难道不是吗?你也看了,不觉得张潮描述的那个被数据、被算法淹没的未来很可怕吗?”
李万东闻言又凝神想了好一会儿,才开口道:“其实张潮有点太看得起我们程序员了,我们哪有这么厉害……不过这是嘛。
要说起来,他描写的有些夸张了……我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判断,未来不太可能发展到他说的那样。
一来社会大众啊、政府意志啊,对这种事会进行约束或者反制。
二来不同平台之间只要充分竞争,那么对用户来说,信息来源仍然是多元的,不会被单一平台所控制。
虽然现在也有事实上形成垄断的互联网平台,但他们普遍都还比较谨慎,估计也是怕舆论和政策的制裁。”
兰婷并没有这么轻易放弃自己的观念,继续追问道:“您也说了,只是‘不太可能’——也就是说还存在可能咯。
刚刚您也给我们科普过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会超乎大家的想象。
也就是说被算法推荐的内容塞满大脑,改变自己的认识,不是近在咫尺了吗?”
李万东微一凝神,就反问道:“既然你这么害怕‘数据’篡改意识,那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
兰婷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时间有些语塞。
李万东等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在燕大的时候,我做过人工智能的相关课题,其中就涉及到了人类意识形成的内容。
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看,人类意识本质上也是‘数据’和‘算法’的集合——我们见过的人、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听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
这些都是以某种数据形式存储在大脑里,并且用某种算法进行处理。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这经过几亿年的自然选择最终形成的数据格式和算法公式究竟是怎样的。
所以,‘算法推荐’看起来是个新鲜的东西,但可能不过是另一场人类对自然的……呃,怎么说呢——‘模仿秀’?
我想不出更好的词儿啦!你们懂的意思就好。”
兰婷听完李万东的解释,有些气馁地坐回了位置上。
李万东是个老好人,连忙安慰道:“我就是胡说八道,你别介意。”
兰婷摇摇头道:“就是因为您说得太有道理了,所以我才……其实,人类的意识本来就处于不断被修改的过程当中,并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人类从婴儿期开始能看能听,到青少年期接受教育规训,本质上都是外界信息通过我们的神经和大脑的筛选与重构。”
徐峰这时候补充道:“传统社会中,私塾先生的四书五经灌输、宗教仪式的集体催眠,其本质都是特定‘算法’对人类意识的塑造嘛。”
马伯慵这时候却有不同意见了,他说道:“但算法推荐不一样,它的特殊性在于,第一次将这种意识塑造过程量化了,而且能通过非常直观的方式看到。
我们知道改变一个婴儿的意识最容易,成年人则最难——算法推荐却把这个难度大大降低了。因为它用了最不容易让人抗拒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改造。”
李万东这时候插话了,他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惊讶:“你们为什么认为算法推荐一定是‘坏’的呢?里它不是让‘罗智’的生活井井有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