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00章 且听下回分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900章 且听下回分解 (第3/3页)

质检员大婶砸瑕疵品陶瓷,在武汉拍沿着长江大桥巡逻的小战士,在岳阳坐上长沙牌公交车去看洞庭湖、还为岳阳楼配上杜甫的七言绝句《登岳阳楼》。

    在荆州博物馆里看西汉古尸、拜访所剩无几的老道观,……。

    还有田间的大水车、在江边用30米长的鱼竿捕鱼、和当地居民一起划龙舟……

    (30米长的鱼竿)

    作为小本子,佐田雅志并没有回避抗战历史,他专程去了南京中华门驻足反思,在武汉与小本留学生交流,在宜昌石牌门保卫战旧址,他采访了许多位遭受小本军欺辱的老人,……

    精神小伙不怕苦不怕累,穿三峡过重庆,一路沿着长江而上,最终止步在了峨眉山金顶。

    因为他拿不到审批,终究没有抵达长江源头。

    这一年多的拍摄,花光了他自己和父亲的所有资产之外,还欠了一大笔钱,连本带利整整28亿日元。

    佐田雅志带着拍摄的素材回到小本,最终剪辑成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纪录片电影,上映后只拿到了几亿日元的票房,于是他和父亲同时宣布破产。

    这笔负债,直到2010年,他才宣布还清,由于时间太长,还多支付了7亿日元的利息,也就是总共还了35亿日元。

    当时不到30岁的佐田雅志,用大半个人生为代价,换回一部他为之骄傲了一辈子的纪录片。

    而央台在他制作完电影之后,就直接把他拍的素材全部拿回来,然后补拍了几个镜头,便剪辑成了每集20分钟、总共25集的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

    也许是佐田雅志的素材确实没法填充说教内容,也许是总编辑戴维宇和总撰稿人陈汉元受到了启发,又或许是他们看到过去电视人拍的纪录片太不真实,希望能在这部纪录片中做一些突破。

    最终他们并没有往这部片子里面添加说教内容,而是以原有素材为基础,用章回体的方式,并设置了两个“主持人”,为大家解说这部纪录片。

    但是没有“教育意义”,在那个年代是不行的。

    电影电视都是宣传载体,怎么能没有教育意义呢?

    这时候陈汉元就反复强调,“这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地理教科书,但任何人写稿子都不许出现爱国和爱国主义这些词,而是让观众看完以后自然而然生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基本上我到现在还是坚持,做节目跟写文章一样,目的都是一样,是有话要说。不是说给自己,是说给别人,别人爱听不爱听取决于你讲得好不好。”

    领导一听,也有道理,那就这样吧。

    于是,一部按时播出、并且没有说教的纪录片,就这么在中国的电视史上立下了一座里程碑。

    但是这部片子也有遗憾,那就是虽然最后做成了录像带、摆上了世界各地的音像店,却没有能登上任何一家国外电视台。

    因为这种拍摄的叙事结构不符合国外纪录片的拍摄标准,最后连小本子的电视台都没有收。

    不过,现在陈凡来了,他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

    首先佐田雅志还是好好地去做他的歌手吧,纪录片这种事情就别掺和了。

    至于央台遗憾的不能在国外上映的问题,换成陈凡来拍的话,自然不会再存在。

    倒不是说他要改变这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别的不说,佐田雅志这位门外汉导演,在不懂任何纪录片拍摄规则的情况下,用他的热心与真挚,拍出了人文片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烟火气”。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市井小巷,都是中华大地的组成部分,在他的镜头下,人、景、城市都合而为一,完美体现了长江作为中华母亲河的特点。

    在这方面,陈凡不打算改,反而要发扬光大。

    别忘了,他的真正目的,是要将这部风光纪录片,变成中国旅游在国际上的宣传片,没点有意思的东西,怎么能打消那些外国游客的顾虑,并让他们产生过来旅游的兴趣呢?

    所以,什么纪录片结构、手法都不重要。

    大不了我这不叫纪录片,就叫旅游电视片行不行?

    等拍完之后,直接免费授权给正在美国组建广播电视网的舅妈赵婉茹,在美国电视台播放。

    别说能不能免费授权。

    说不定上级还要表扬陈凡“大义灭亲”,利用亲戚的电视台帮国内旅游做宣传呢。

    另外,拍摄这部电视片,也是陈凡“报复”的大好机会。

    至于如何报复,且听下回分解。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