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拉腊中校的怨气 (第2/3页)
”和“低端”的印象。
现在意大利的海外形象实际上比前世还要恶劣,导致这个原因的根源,则是本时空里意大利统一时间更晚,而没有一个强大“母国”作为支撑,意大利移民在海外很难得到尊重。
这一点可以参考德意志人,自普法战争后,德国实现了初步统一,海外德意志人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
在当时,东非对外交流中都喜欢打着“德国”的名头,从而占到一些便宜。
而东非崛起后,德意志人在世界上的声望更是得到了加大加强,就比如许多人天然把德意志人擅长发发展工业和科技划等号,勤劳严谨成为德意志人的普遍标签,德语成为能和英语抗衡的世界性语言等等。
反观意大利,在贝尼托之前,可以说意大利人在海外就是一群不受待见的底层群体。
在美国,因为黑手党等组织,意大利人整个群体都被贴上了“天生犯罪”或“暴力倾向”的标签。
来自意大利南部的移民大多贫困、教育程度低,从事着最艰苦、最低薪的劳动,如铁路建筑、挖渠、工厂工人,他们聚居在拥挤的“小意大利”社区,被主流社会视为无法同化的“他者”。
而且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也和美国人格格不入,就比如意大利人喜欢喧哗,重视家庭,宗教信仰,还有他们独特的饮食文化。
最后这一点,放在东非就不会发生,因为东非反而和意大利有不少共同点,当然,移民东非的意大利人,早就被同化掉了,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毕竟东非政府可不允许意大利移民像在美国一样,拥有独立的社区。
在南美,以前意大利人也很不受待见,许多意大利人在种植园或农场从事近乎奴隶制的苦役,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他们被看作是可消耗的劳动力,或者是用来“漂白”人口的工具。
在欧洲,主要是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意大利人同样被视为廉价的、愿意从事肮脏危险工作的劳动力,经常因抢走本地人的工作而遭到敌视。
总而言之,现在意大利移民本身就和廉价,素质低,危险人群等挂钩,意大利统一后,南美各国对意大利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的扭转,毕竟统一的意大利对于南美诸国来说,也是强国和大国。
在意大利移民里,也只有当年前往东非的群体过上了好日子,就比如曾经东非的纺织业之都——内罗毕。
只不过代价是意大利移民在东非完全“褪色”,融入了东非的大家庭之中,而且本身携带的意大利文化,也成为了东非文化的一部分。
比较典型的就包括东非的餐饮文化,就吸收了不少意大利的内容。
瓦尔德斯上校说道:“以前意大利可是远远不如西班牙,现在却超越我们,成为了列强中的一员,并且整体实力比我们领先太多。”
“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西班牙的所谓自由主义者,工党,共和派,这些人每天只会无休止的争吵,一点实事也不干,西班牙不被意大利超越才奇怪。”
“所以我们西班牙也需要意大利,德国那样的强势政府,并且将西班牙拧成一股绳,减少内耗。”
“以我们西班牙的条件,不说达到德国,东非,美国那种水平,也应该超过意大利,追赶法国。”
瓦尔德斯上校对西班牙未来的畅想,并不敢过于大胆,毕竟西班牙的情况太糟糕,而且发展的基础条件也已经丧失了不少。
如果还是几百年前的西班牙帝国,拥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那或许可以碰瓷一下现在的英国。
但是,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基本丧失殆尽,唯一留存的几个,也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
因此,西班牙未来在国际竞争中,只能依靠本土,这对西班牙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提出了要求。
可是西班牙的土地虽然不少,但是实际可以利用的国土却远比不上同体量的欧洲国家,面临比较严重的缺水问题,不少地方比较干旱,甚至干脆是荒漠,而这也是曾经阿拉伯教能够在西班牙站稳脚跟的重要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