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七十六章 拉腊中校的怨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二百七十六章 拉腊中校的怨气 (第1/3页)

    北非铁路影响到东非西北部区域,在东非属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工农业产量都比较有限,且海运竞争力更强。就像当地的林业资源,背靠刚果雨林极其丰富,可木材作为大宗货物出口走海运显然更合适。

    东非西海岸经济和工业高度发达的地区,也就是前世的安哥拉地区,他们本身的商品出口,目前也以海运为主,而且从这里出发,经北非铁路出口并不比海运便利多少。

    拉腊中校说道:“对于西班牙未来和东非的商业活动,依旧会以东非的西海岸为主,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北非铁路的影响。”

    “再说这也不是我们现在应该关心的问题,不推翻共和政府,后续西班牙的命运也和我们无关,所以现在只要东非能够给我们提供实际的支持,那就再好不过。”

    “我反正不在意意大利人给我们提供的援助物资,来自他们本国生产还是从东非采购,如果是后者,那反而对我们更有利,毕竟东非的商品质量总比意大利好的多。”

    在1936年,意大利制造本身就带有“廉价”、“低劣”和“山寨”等标签,因此不怪拉腊中校一个西班牙人都看不上意大利货。

    诚然在这个阶段,西班牙的工业甚至还不如意大利,可意大利工业完全超过西班牙也没有多少年。

    同时,西班牙本国工业不行,他们的商品选择却很多,旁边就是法国,距离英国也不远,美国,东非,德国的商品在西班牙也十分常见,意大利商品和这些工业强国对比,完全没有优势。

    前世意大利的商品品牌价值提升,都要等到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了,并且在20世纪末彻底巩固其在奢侈品和高端定制领域的地位,人们对意大利商品的形象才和“奢侈”,“高端”,“艺术”彻底挂钩。

    但是当下,先不说意大利糟糕的工业水平,导致其商品质量严重参差不齐,就是意大利这个词汇本身在国际上都带有严重的负面色彩,从而影响民众对意大利商品的印象。

    意大利工业化的时间晚于主流工业强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也较为落后。出口的商品多以纺织品、廉价玩具、玻璃制品等轻工业和农产品为主。意大利商品价格低廉,质量不稳定,设计上也很粗糙,无法支撑起高端形象。

    贝尼托执政后,随着意大利统一,建设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意大利工业才有了一定的“喘息”机会,贝尼托政府通过保护性政策,从而扶持本国工业企业的发展。

    但是,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发展时间短的原因,现在意大利依旧摆脱不了“穷人帝国主义”这个名头,和日本一样,在列强中属于垫底的存在。

    现在“山寨强国”的名头,也被意大利牢牢戴在头上,19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这个标签是德国,20世纪初则是东非,但是到了二十年代以后,东非和德国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了品牌形象。

    这个帽子的主要竞争者自然就会传递到其他国家头上,有力竞争者就是意大利,苏联和日本等几个国家。

    但是苏联的工业水平虽然相对落后,它们本身出口量少,且用料扎实,商品只能说比较粗糙,而且苏联因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他们本身没有意大利擅长抄袭,制造“假货”。

    在欧洲,意大利商品因为具备市场流动性,所以抄袭其他老牌工业强国的商品,造假品牌,因此比较“流行”。

    这也和意大利的经济组织模式有很大关系,意大利的特点就是劳动力极其充足,因此意大利有很多家庭式作坊,这些家庭式作坊生产的商品本来就很难有质量保证,缺乏监管。

    至于说日本,说难听点,他们的商品在西方国家看来,和“破烂”没有太大差别,完全没有竞争力,也就是在亚洲有销路。

    这是现在意大利工业和品牌的巨大劣势,而意大利人为什么又加强了这一印象,则是得益于意大利庞大的海外移民群体。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移民大量涌向美洲和欧洲各国地。

    他们往往社会地位低下,随身携带的意大利商品也加深了其“廉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