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六十七章 德国冬奥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六十七章 德国冬奥会 (第2/3页)

俄国人没有区别。

    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后来当地的克里奥尔人融入阿拉斯加,没有产生太多问题,毕竟克里奥尔人就和东非人一样,都是黄白混血人种。

    并且,他们的数量实在太少,在莱茵皇室买过这片土地时,所谓的克里奥尔人也不到两千人。

    马学森说道:“原阿拉斯加的沙俄后裔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他们在当地的一些生存经验,从而度过了早期对阿拉斯加开发的艰苦时代。”

    “其中就包括俄国的建筑模式和风格,当然,后来随着城市的出现,在政府的主持下,我们还派人前往沙俄深入学习过他们寒带地区的建筑建造方式。”

    “所以,如果你们去过苏联的城市,可能就会惊讶的发现,安克雷奇和它们有多么相似。”

    “一直到二十年代,安克雷奇才开始更进一步的考察加拿大,北欧,甚至远东帝国,日本等高寒地带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并且结合安克雷奇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一些新的建筑风格。”

    早期的阿拉斯加,在城市和定居点发展上,完全照抄俄国经验,这样见效最快,毕竟当时沙俄是唯一高纬度寒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强国。

    并且沙俄距离阿拉斯加近,阿拉斯加人不需要前往沙俄的欧洲部分,在其远东地区就可以“取经”。

    而同时期的加拿大,根本没有发展起来,所以阿拉斯加也就没有在这方面和加拿大学习,反而是舍近求远,向俄国学习,后来东非和英国关系极速恶化,这也导致了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之间关系的恶化。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随着东非的日益强大,英国不得不认命,自己已经无法阻止东非的崛起,所以主动谋求和东非关系的缓和,而加拿大彼时的独立性也已经很强,也不会为了英国直接得罪另一个世界强国。

    但是,彼时加拿大也错过了对阿拉斯加施加影响的最佳窗口,让阿拉斯加在建筑领域,“俄式”彻底成为主流。

    不过,随着20世纪初,加拿大经济和工业的强势崛起,尤其是二十年代,加拿大可以说在世界上风头无两,其经济甚至能和一些世界大国相提并论。

    而同一时期的沙俄,则各种原因经济凋敝,后来更是让苏联(俄)工党取而代之。

    阿拉斯加在二十年代就兴起了一股“加拿大热”,当然,不管阿拉斯加是和俄国学习,还是加拿大学习,他的文化主干,始终是东非文化,或者说德意志文化,而其他文化都是修饰。

    在阿拉斯加这个地方,德意志文化是主流,在部分硬件上,像城市建设和建筑风格,还有农业作物上,贴近沙俄,在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上,又受到远东帝国的极大影响,同时还沾染一些加拿大,因纽特人的文化色彩。

    马学森对游客们就说道:“阿拉斯加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地方,并且和本土有着相对显著的文化差异,成为帝国唯一的“寒带明珠”。”

    这个所谓的寒带明珠,并没有太大的含金量,毕竟东非在海外,尤其是高纬度地区,也就只有阿拉斯加这一个寒带殖民地。

    马学森接着介绍道:“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除了可以观赏当地美丽的雪景,冰雕以外,还可以参与一些阿拉斯加的冰雪运动项目,就在月初的冬奥会上,我们阿拉斯加可是为帝国拿下了两块奖牌,一银一铜,这在帝国绝对是独一份的荣耀。”

    这届冬奥会于1936年2月6日至16日在德国的加米施-帕滕基兴举行,是第四届冬季奥运会。

    东非获得了一银一铜两块奖牌,毫无疑问,这两块奖牌的获得者,都是来自阿拉斯加的运动员,代表东非出战。

    别看东非连一块金牌都没有,可这也让欧洲人大吃了一惊。

    毕竟,在欧洲人的广泛印象里,东非可是一个热带国家,甚至东非本土还有绝大部分地区,连下雪都是十分罕见的景象。

    “共有二十九个国家参加了德国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其中拿到奖牌的国家只有十二个,我们东非就是其中之一,并且也是唯三拿到奖牌的非欧洲国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