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能算明白账,但算不明白人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能算明白账,但算不明白人心 (第3/3页)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给出了平均分的指令,但人不完全按照他的指令做事。

    大明锐卒每天要拿走八斤粮、两斤肉,这很合理,毕竟大明锐卒是统治阶级,这是必须多拿的地方,因为熊廷弼需要他们维持安定;

    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分配这些口粮的倭人,这些倭人管事要每人拿走四斤粮、一斤肉,这也很合理,管事们管着口粮的分配,不多拿多占,根本不是人;

    还有要采矿的窑工,他们也要多吃多拿,不吃肉,干不动重体力活,无论是采银还是炼银,都需要力气,他们一个人要拿走3斤粮、半斤肉,采不出足额的白银来,全都等着大明皇帝的怒火吧;

    而占据了多数、干农活的倭人,往往等上面的人拿完了,才能分到粮,而他们面前只有四十斤粮了,这个时候,公开公正,先到先得,可以开始领了。

    大明锐卒、倭人管事、采矿窑工,在这一百人里大约占11人,而这11个人往往要拿走160斤粮,50斤肉,只剩下40斤粮,分给干农活的倭人。

    就这,剩下这89个干农活的倭人,还要再分出个三六九等来。

    这一下子,一个一人分两斤粮、半斤肉的简单模型,无法执行下去。

    熊廷弼指令法破产,还不是分配不公,大明打下来这片地方之后,这七个城,一共加起来不到三万人,随着逐渐安宁,从出云城到长门城的丁口,快速增加到了四十四万。

    人这么多,熊廷弼就两个师爷,还有一个要专管银矿,这指令就很难下达了。

    算不清,算不明白,熊廷弼就不算了,直接换了玩法,那就是均田法。

    只要每年交够白银,熊廷弼就是可以为所欲为,他朝令夕改,所有人都得遵从。

    熊廷弼的均田法大获成功,而他的赋税也很低,三公七民,就是收成的三成要归代管所,剩下七成归民自用。

    因为之前的武士、名田主们都被沉了海,均田法和税赋,都能大体按照他的规划进行,倭人管事,当然会巧立名目,但也比倭国大部分地方要强太多了,毕竟倭国的税率是:八公二民。

    熊廷弼面前就有几个苦恼。

    第一就是极乐教的传播,哪怕是熊廷弼严厉打击,这极乐教还是不可避免的传播进来了,因为这七城都有大量的游廓,就是倭国娼馆,娼妓,是极乐教传教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二就是贫瘠的物质条件,实控区内能生产的东西不多,像棉布、笔墨纸砚书、绸缎、毛呢、香料、盐等等,都要仰赖大明供给,石见银山的白银,多数都换了这些东西;

    熊廷弼也试过本地生产,但是成本比大明货物到港的价格还要高,最后全都是不了了之。

    只要石见银山的银矿采完,实控区内的经济完全崩溃,就成了一个必然。

    第三就是游民过多,自从实控区采用均田法之后,因为倭国不稳定的局势,频繁的战乱,导致无数游民想要投靠大明。

    但实控区承载能力有限,虽然都是廉价劳动力,但廉价劳动力也是要吃饭的,显然实控区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熊廷弼不得不下令,禁止游民进入。

    这个时候,毛利家武士们灵机一动,就开始做起了倭奴生意,就是把这些倭国游民全部抓起来,送到长崎去。

    管游民是什么人,只要按人头送到长崎,就能作为货款,换取大明货物。

    实行均田法的实控区,的确成了倭国的圣地一般的存在,也确实有资格称之为圣地,这里安宁、美好、阳光普照、应有尽有、充满希望。

    但同样,圣地也是个巨大的陷阱,但凡是投奔而来的倭国游民,都变成了倭奴。

    熊廷弼对此不为所动,他到倭国来,不是为了来拯救倭人,他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明确,白银、倭奴、牢笼。

    他的职责是把倭国牢牢的看死在铜墙铁壁之内,作为一颗钉子扎在倭国,保证倭寇不会再侵扰大明,保证不会有成规模的倭寇肆虐,保障大明海疆贸易环境。

    倭人的命运,与他熊廷弼无关。

    “均田法的确是倭国的解法,就看倭人自己能不能把握了。”熊廷弼将手中的公文处理停当后,看着太守阁外的倭人穿行,这里看起来如此的繁荣,来往马车不分昼夜,住宅连着住宅,商铺连着商铺。

    一切美好都是梦幻泡影,一旦石见银山采完,一切都会戛然而止,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

    银山的产量正在逐渐下降,从最开始的一百五十万两,降低到了现在的一百四十三万两,而且还会累年下降,这不是管理的问题,而是600多个间步坑道,部分坑道已经无银可采。

    当初陛下给丰臣秀吉开了两个药方,闭关锁国和均田。

    就实践而言,这两个办法,都可以让倭国局面,从无序到有序,但丰臣秀吉真的做不到,如果丰臣秀吉能跟百姓一揆一条心,还有可能做到,但丰臣秀吉显然也不是很在乎这些百姓。

    “陛下来了圣旨。”师爷将一个密匣封好的圣旨,交给了熊廷弼。

    熊廷弼检查了火漆和沿途驿站印章,这个密匣从京师发到了天津州,从塘沽港出海,在济州岛中转对马岛,抵达了长门城,再送到了石见城。

    他打开了密匣,看到了皇帝的圣旨。

    皇帝陛下将今年大明发生的重要的事儿告诉了熊廷弼,尤其是张居正高压清党和反腐司的发展壮大,这涉及到了大明吏治的长治久安。

    皇帝还询问了今年银矿是否还能如数送到大明;其次询问了实控区内,需要多少军备、货物,来年四月一并运来;最后询问了熊廷弼的意见,询问他是否愿意带领大明遴选出的锐卒前往江户。

    “职责是逃跑吗?”熊廷弼挠了挠头。

    陛下给他的指示是,力有未逮,带着这三千锐卒逃出江户城回到大明,这些军兵也是在溃散演训中表现优异之人,可以做到溃而不散。

    这是大明的一次尝试,更加深入的干涉倭国,把钉子埋的更深,让倭人幕府如鲠在喉。

    蚕食从未停止。

    熊廷弼现在的官职,是代管奉行,是五品官,但也是个不常设的派遣,是个专人专岗的萝卜坑,如果转任,他将会是江户将军、佥都御史兼江户巡抚,以二十四岁的年纪,成为大明最年轻的正四品官员。

    他没有犹豫,明确回答了陛下,他愿意前往江户,成为江户将军和江户巡抚。

    石见银山这边,到均田这一步就足够了,再往下,这个地方也不支持他更进一步,筹划更多了,到了江户,反而能有更多的发展。

    至于逃跑,他不认为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有本事把大明京营逼到逃跑的地步,哪怕大明锐卒只有三千人。

    大明京营是全火器、线列阵的新式军团,大明对新式军团的开发仍然不足,但对上还在冷兵器时代的倭人军团,呈现出了断代式的领先。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