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47章 打输了才是侵略,打赢了就是统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47章 打输了才是侵略,打赢了就是统一! (第2/3页)

水。

    但是这样的好处是,只要出现问题,很容易就能找到责任人。比如粮食的采购都包给了某个商人的话,那么只要供给出现问题,就可以立刻拿这个人开刀,根本跑不掉。起码在法国,由于行政能力的限制,很多事情都只能像这样,交给扶持起来的垄断商。

    当然,如果条件好一些,就可以把更多职责收归国有,派遣专业人士负责。她听说,在元朝,随着制度逐渐完善,税制就由最早的分包,开始逐渐正规化了,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或许之后,欧洲各国也应该向大元学习下如何管理。而如果行政能力更低,那么就成了隔壁神罗那种,连包税人都会卷钱跑路的情况了。那种就是另一个情况了。

    对于国王,都是如此,普通百姓要是希望他们办点事,就更不必说了。

    而且,也别指望这帮人因为没有绝对权力,就比贵族更仁慈。实际上,他们在面对强大的国王和封君时,才会这么被动,只是躲避、推诿。在面对普通人的时候,谁躲谁还不好说呢。很可能,就让对方同时体会到贵族的暴虐,和议会的无能了。

    所以,这种扶持一个大商人,让他作为国王的代理,在城里一家独大的情况,一直很常见,哪怕在巴黎都是如此。只不过吴王团队不太会这招。他们倒是可以理解不同独立程度的附庸关系,以及分封和直辖结合的制度,但是理解不了为什么核心大城市也会变成附庸国。而且这方面也不怪吴王无能,因为连道衍和尚都不太会……

    王府也试图进行过干预,不过效果不太好。道衍和尚为此亲自上阵,然而目前,莱茵河流域的大城市,也只有身处核心区的斯特拉斯堡,主动响应吴王。一些商人和行会,甚至可以一边履行官府的命令,一边又对外说议会没有批准,所以自己这些行动也不作数。道衍和尚都被他们搞得头大,已经不是生气,而是觉得太离奇,都有点绷不住了。

    这方面,让娜公主的优势就比较大,适应能力比他强了。毕竟,这些在欧洲,也算是一种常识了。

    在这边,大家依然在沿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书籍。教会学者们给贵族提供的入门政治学教育,也是基于这些著作。而亚里士多德当年就已经把这些问题描述过了。

    在亚圣的理论中,人类的所有政体,可以被分为六种。其中好的政治制度,被称为“正宗政体”,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而“坏制度”则被称为“变态政体”,包括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正宗政体的目标是为了城邦的公共利益,而变态政体则追求统治者或者统治集团的私利。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三种“好政体”中,君主制是最理想的,而共和制则是最不理想的勉强选择。在另外三类“坏政体”中,僭主制被视为最恶劣的,民主制则被视为相对不那么恶劣。

    不过,亚里士多德的一些术语,和平时大家常用的说法并不一致。而且实际上,他说的这六类政体,是三大类:一个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

    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君主制和僭主制,就都属于个人独裁。区别是,君主通过合法方式上位,其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通过其个人品质和德行来治理国家;而僭主的权力,由统治者非法夺取,其目的是为了个人利益,通常通过暴力和压迫来维持统治。

    同理,贵族政治和寡头政治,其实也是一个东西。区别在于,亚里士多德定义的贵族,是一种“贤人”,或者说高素质的精英人才。这些“贵族”通过素质而非血统获得权力,并且以其超过普通人的德行和智慧来服务公共利益;反之,如果少数富人掌握权力,并且追求自己的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就是寡头政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会导致社会不平等和各个“阶级”人群之间的矛盾。

    而共和制和民主制的区分就更简单。这二者都是由城邦中的多数人来统治,区别在于共和制兼顾贫富人群的利益。而如果平民追求的是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而非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就是邪恶的民主政治了。

    当然,哪怕在中古欧洲,这个理论都不乏质疑者。主要是他的这种分类,很多地方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