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警惕皇叔 (第2/3页)
柳暗花明又一村;欲问归途何处去,月下灯前自可寻。”
朱标细看,缓缓沉声:“此乃提示我顺灯行走,切不可逆行松间石屑,否则必误入歧途。”
朱瀚微笑:“殿下果然细察先机,可见心思已定。”
与此同时,朱棣在西路接过韩昭递来的竹简,题为“凤求凰”两字,上面亦是一道谜:“云生结绮枝,风过送香姿;若问家何在,且凭羽翅归。”
韩昭低声道:“殿下当猎机巧,觅处必在风动处寻。”
朱棣眉头微起:“不错,只在风动之地亦可觅路。”
随即转身一箭射向竹林深处一处飘动的红绸,绸带随即落下,旗幡隐现,下方锁着兵符。
两路开赛,各有声息。朱标招呼顾清萍、杜世清跟随引路,步至松径转角,却见一道月色下的桃红,上刻“知行合一”四字。
朱标凝视良久,方才举步拾起元符。顾清萍将灯举高,灯光映照,才知那四字乃朱瀚昨夜亲题,意在“智行合一”。
一路争先,朱棣却因被韩昭提醒,潇洒翻越竹笋阵,夺得西符。
见红绸隐现,亦笑意满面,竟未想隐于侧的藏兵已随绸带脱落,险些引来虚惊;幸得他身手矫健,方才稳住。
两符皆得,现场一时鸦雀无声。
朱元璋遥望二府,淡淡一笑:“若论得符,朱棣稍胜一筹;然太子府之路,殊不知蕴含‘知行合一’之旨,暗合朕心。”
他沉吟片刻,终于起身,示意二人归来。
花园小亭之中,朱元璋居中,朱棣与朱标并立。
顾清萍与韩昭分列两侧,朱瀚与吴琼、杜世清各就一旁。
“今日之试,父皇欲见两府之人,观他们得符之后之言行。”
朱元璋缓声:“朱棣,你夺符之后,却未施礼于太子府,此意如何?”
朱棣乖乖回礼:“弟不才,缺礼,望父皇与太子恕罪。”
朱元璋点点头:“好,礼可补也。至于太子,既先得东路之符,可否言解其意?”
朱标拱手:“臣得符‘知行合一’,意在行事须与言论同一,若光说不行、光行不合,则失真理。今后所言所行,臣愿谨记。”
朱元璋露出满意之色:“此理甚好,朕亦深以为然。
朱标面色一振,正欲应允,朱瀚突然轻声道:“父皇,臣以为如今兵部大权仍宜暂留王爷府中。……此旨可待将来太子日益成熟,再行授予。今日不妥动此,怕好事变乱。”
朱元璋目光一凝,转向朱瀚:“瀚弟何以知兵部之重?”
朱瀚拱手:“臣自进京以来,所见朝中多有因急于练兵而失乡里之政。殿下方才学得‘知行合一’,力在言行并重。若贸然掌兵,易将言行分离,待殿下实心练兵、实意为国之日,再授无妨。”
顾清萍轻轻皱眉,却见朱标也默然,微颔首,示赞同。
朱棣面露不甘,却也收敛:“父皇之意,弟当敬守。”
朱元璋良久未语,忽长舒一口气:“朕看今日之会,尤胜百日朝议。你二人,今日皆有所得。苍生未必全识朝廷私事,但自此‘知行合一’四字,可设为朝中训典。王爷之言亦有理,待太子确能循此训,再授大权。”
说罢,他挥袖而去,群臣依次退下。
御花园中,花灯仍灿,月色愈明。
朱标与朱瀚、顾清萍、杜世清相对而立,皆感此夜之异。
朱元璋虽未褒奖,然这一番言行,已是默许太子日后掌兵之机。
朱瀚轻声对朱标道:“今日之局,显是输赢,却暗藏安排。你若真能‘言行并重’,定能稳住民心军心。”
朱标深深看他一眼:“多谢皇叔教诲。东宫自此,必当勤学慎行,方可不负厚望。”
顾清萍轻笑:“殿下若真能牢记四字,东宫之路,便愈发平坦。”
杜世清拱手道:“既有此训,杜某当导诸生论之,以蔚为风气。”
吴琼也笑道:“辅东宫之职,吾等当共勉。”
这一日,朱瀚正静坐在王府书房内,手中捧着几卷兵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