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公开的“观其气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公开的“观其气节” (第1/3页)

    韩思语语气不卑不亢,“且今日观殿下整肃宫务,有太宗朱元璋‘纳谏立法’之风。”

    朱标轻咳一声,略觉她说得太满,倒显生分,却不知为何心中竟觉顺耳。

    他低声道:“今夜来偏殿一叙,我要你见一人。”

    韩思语微讶,但并未多问,只轻轻点头。

    夜深,偏殿之中灯火通明,朱标已换去蟒袍,着一袭淡色常服,正坐于一张书案之后,面前一老者缓缓起身,拱手而拜。

    “老臣罗文端,拜见太子。”

    朱标起身还礼,神情肃然:“先生年逾六旬,本不该再劳苦奔波。然东宫新立,事多纷杂,孤需一人为我定心立骨,非先生不可。”

    韩思语立于殿侧,悄然侧目,心中微动。

    她认得此人——前朝礼部左侍郎,因上谏言事得罪权臣,弃官归隐,今竟被朱标重新请出山中。

    罗文端声音沉稳:“太子若能舍尊降贵,听臣一言一策,臣虽朽骨,也愿赴汤蹈火。”

    “孤从不怕火,怕的是无人敢举火照我。”朱标轻言一句,竟让老臣一时无语。

    他转头看向韩思语:“我让你见他,是要你知,孤今日虽未登大位,却已着手布棋。东宫不能只是温养之地,更要成为一处‘练兵之所’。”

    韩思语心头一凛:“太子欲于东宫设书院?”

    朱标微笑:“不仅设书院,还要设文阁,设讲舍,设策试之法,自东宫择人,日后入阁为臣。”

    “这……恐会惹动六部。”

    “那便动。”朱标眼神坚定,“六部之中,亦需新血。若不破旧,何以立新?”

    韩思语屏息不语,只觉眼前这位太子,早已非外界所知的温文孝子,而是一个暗藏锋铓、志在中枢的雄鹰。

    罗文端上前一步:“太子若真设文阁,老臣愿荐三人,可为东宫柱石。”

    “讲。”朱标落座,取笔展卷。

    “一为贾永清,翰林院编修,素擅律法,胆大心明;一为林士澄,工部校书,文章犀利,才气逼人;再一为沈在礼,国子监教授,教化有道,礼义兼通。”

    朱标笔走如飞:“可。即日起,将三人召至东宫。”

    韩思语看着那纸上名字一一落笔,只觉心跳如擂。

    朱瀚在王府书房内独酌,窗外竹影婆娑。

    王延匆匆而入,躬身道:“殿下,太子今日在偏殿召罗文端,并设议案三条:

    一曰重开讲堂,东宫设策;

    二曰修律条,凡新进宫臣皆须宣读三章;三曰设新坊以教少年,书习礼仪法度。”

    朱瀚捻杯一顿,缓缓道:“他已开始定章程了。”

    “殿下不拦?”

    朱瀚笑了:“我若拦他,便错了。当初扶他,不是为让他做一尊太平太子,而是让他做一位真太子。”

    “可若东宫之强过盛,朝中必疑。”

    “疑,就让他们疑。”朱瀚缓缓起身,负手而立,

    “我们若要扶太子,就不能扶一个只会点头的木偶。东宫要强,要刚,要锐。只有这样,才能压住那些人的喉咙。”

    “你去备几份折子,孤亲自写,明日上殿。”

    “写什么?”

    朱瀚嘴角露出一抹冷意:“举荐三人入东宫——贾永清、林士澄、沈在礼。”

    王延一震:“这是为太子出力了。”

    “不,只是顺水推舟。”朱瀚悠悠道,“他若能撑船,我便为他布风。若撑不起,那这船也只能沉。”

    窗外风过,竹林呼啸如歌。

    朱标身着素锦袍,步入讲舍。

    无丝竹声,无仪仗随,只一人、一卷、一道眼神,已令讲舍落针可闻。

    他并不坐主案,而是走至众人前,缓缓启口:

    “诸位皆为我东宫所择之才,或自寒门,或出士林,入我东宫,非为享福,而是负重。”

    他抬眼一扫,在林士澄等人面前顿了一下,续道:

    “此《新政十议》,乃我与罗文端、三位先生夜以继日共议之策。今日不为讲经解义,只为诸位明一理——凡入东宫者,皆为将来治国之器。”

    贾永清出列一揖:“太子殿下既称此为‘新政’,敢问,是否有意自东宫行之,推及朝廷?”

    朱标直视他,笑意不掩:“你说错了,不是‘有意’,而是‘必然’。”

    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