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0章 海里的东西 (第2/3页)
浮标用无线电将数据回传飞机,完成任务后就会自动失效。他们一次投很多个,所以经常被我们捞到。”
“别看这个东西不起眼,它可是个缆控水下机器人。我猜他们还在试验,不过已经可以近距离侦察舰队活动,并通过光缆将数据传输至母船或卫星。”
陶光明:“光缆?”
李文军:“嗯,他们十年前就在第一岛链部署了固定式水下监听系统,通过海底电缆连接的声呐阵列,这类系统可识别潜艇的声纹特征,为反潜作战提供数据支持。在海底长期监测舰船和潜艇的活动轨迹。”
陶光明问:“他们放着个到我们的地盘上来干嘛?”
李文军:“监测海洋水文数据,比如如洋流、水温、盐度、密度及水下声场,还能跟踪潜艇活动,监视我们的军舰和潜艇的动态,实时回传数据给附近的军舰或者基地。还能作为水面水上通信节点。”
陶光明:“后面那个我能理解,前面这个有用吗,不值得这样大费周章吧.......”
李文军:“海洋环境参数是军事行动的隐形参谋。掌握好这些数据可提升潜艇隐蔽性、声呐探测效率和武器部署精度,同时为反制敌方行动提供关键依据。所以敌人才不遗余力的持续监测我们的领海环境参数,来争夺水下战场的优势。”
“比如,强洋流可帮助潜艇快速移动或抵消自身噪音,降低被声呐探测的概率,也会影响水雷、鱼雷等武器的漂移轨迹,影响命中率。还可以推测敌方潜艇活动规律。”
“二战的时候,德意志的潜艇要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进出地中海,但盟军在海峡里部署了雷达和声呐监测。地中海因蒸发量大盐度高,海水密度高于大西洋,会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底部流入大西洋,作为补偿流大西洋低盐、低密度的表层海水则流入地中海。德军潜艇利用这一规律,出航时关闭发动机潜入深层顺流进入大西洋,返航时升至浅层顺流返回地中海,到达与洋流同步,潜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