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四十七章 多线作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四十七章 多线作战 (第2/3页)

拦在更北方的那三万人柔然部队则一直与酒泉城大部队形成了夹击之势。

    大将军宇文泰将军队的布防分成了主要两个部分,一是沿昌马河南岸驻军,这是为了防止另外三万人的突然绕后,另外则是沿着河西四镇一路南下至直奔洛阳的官道上。

    且这部分大军与刚刚组建完毕不久的打秋军也形成了犄角之势。

    洛阳,北魏宫城。

    三公之一的丞相崔浩也有很

    久没再上过朝了,新帝元恪除了偶尔召见,倒也默认了他的做法,许他一直在家编纂国史,但对于进度一事元恪从不过问。

    一来二去,配合着两大家族在东线战场的节节败退,朝廷上下渐渐传出了一些疯言疯语,当然都是针对崔浩的。

    清河崔氏和齐州高氏落败后,针对于两大家族的清洗不出意外一定会进行,甚至与清河崔氏有姻亲关系的晋阳王氏可能都要受到牵连。

    新帝上任,这些也正是他敲打朝臣,尤其是这些影响力颇大的大家族一个机会。

    故而一时间,崔浩编纂国史结束就是他崔氏满门被斩的时候这般传言甚嚣尘上。

    崔浩早有耳闻却半点不在乎,家中妻儿子嗣却为此奔波劳碌。

    元恪倒也照顾崔浩的身份,甚至在早朝上也有意无意提过这件事,当时崔浩对于传扬这些疯言疯语的人极为震怒,但对于崔浩的处置到底是谁,他却只字不提,似乎有意在让人议论。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两大家族虽久占关东之地,但触手却早早伸及关中。

    元恪此举是有意揪出两大家族的暗桩,这样即便日后清洗完两大家族他也能睡得安稳点。

    崔浩之事到底只是洛阳城风云变幻的冰山一角,更大的讨论与谋划都是关于两线战事的。

    平稳了几日的早朝今日又迎来另一变故,多事之秋莫过于此。

    早朝之上,元恪接到了西南之地郡守陈广的奏折,苗疆还是动手了,他们联合多个西域小过在大魏西南之地掳掠,虽季节不对,但时机对了。

    若是换作以往,陈广的奏折陈词绝对不会这般温和,怕早就祈求朝廷增兵了。

    但今时不同往日,组建好的打秋军是驻守西南的王牌,也是西南几郡稳定的定心丸。

    打秋军的提前组建绝对是一个极好的策略。

    因为朝臣如今大多也知道打秋军的存在,所以对比并不担心,但是如此一来大魏三线作战很容易就会被拖垮。

    元恪也深知这一点不过他没有一开始就言及,他反而接着打秋军一事又赞扬了一句三公的军事眼光。

    崔浩虽然不在,但这话其他人可听得见。

    即便没有当廷就议论,皇帝的举动无疑还是让他们心中起了波澜。

    元恪没有在意他们的反应,直接吩咐让打秋军不用着急出手,先诱敌深入再击之措手不及,力求一战解决。

    另外,北线战场还是会每日传来奏折,这也是元恪的要求,无论大军小军行军司马都严格执行了。

    按照宇文泰的推测,酒泉城内的六万柔然大军绝对不会就此满足,他们一定会趁机南下。

    除非能保证在三战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