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十一,太蓬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六十一,太蓬派 (第2/3页)

刻。五座古刹尤以景福寺最为壮观,三重大殿,气势宏伟,香火鼎盛。山上松木秀茂,浓荫蔽日,幽兰黄花,香满山谷。太蓬山有峰十二座,崖高数十丈,溪壑奇秀。景福寺香客众多,僧侣几百人。

    太蓬山佛教兴于唐盛于明,景福寺自古就有“十国之列馆,九品之上国”之称。农历二月、六月、九月十九为朝山会期,朝山观景者数以万计,络绎不绝。据载,景福寺创自唐僖宗文德元年,始建名普济寺,后焚于兵患。唐昭宗景福元年,在普济寺遗址兴建景福寺。宋徽宗生母陈才人是蓬州人,曾来太蓬寺祈嗣降香,后生下皇子赵佶(即徽宗)。所以人们都认为太蓬山的菩萨很灵,有求必应。寺迭经兵燹,屡毁屡建。宋朝皇帝赐名景福寺为“景福禅院”。明穆宗二年,太虚大师卓锡于此,重建景福寺正殿三重、厢房、客寮、禅堂、香积罗列左右,占地数十亩,寺宇轩昂,佛像庄严,神态毕肖。景福寺大雄宝殿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是川东北地区最雄伟的大雄宝殿之一。寺庙内经幡猎猎,罄声隆隆。每年庙会期间,善男信女潮水般地涌上太蓬山参禅拜佛、祈福祈寿,钟声、鞭炮声十里可闻。真可谓是历经磨难,饱经沧桑。如今的景福寺经声阵阵,香火鼎盛,这座千年古刹更是给太蓬山增添了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极目远眺,太蓬十二峰历历在目。从东门沿石梯小道拾级而上,“紫气东来”四个大字迎面而立。于此可闻松涛,可揽松影,回廊曲径,洞府迭出。千佛岩为唐代中期镌刻的密宗摩崖造像,雕刻技艺精湛,佛像排列整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透明岩,孔穴相连,故又称“穿岩洞”,又因隋代尔朱真人在此栖身,修道炼丹,又谓“栖身岩”。秀士岩,即读书洞,乃李特幼时读书处,俗名“天子读书台”,洞中有石床、石桌凳,环境悠然。经透明岩向东行,是十二真人成仙之处,周成王时葛由等十二人在此飞升,留下了“飞仙桥”的胜迹。透明岩以西数里,有一舍猁塔,为景福寺方丈慧性智公墓地,建于清咸丰四年,七级六方的石塔上刻有二十七幅浮雕,有手持吉祥果的沙弥,有打“莲花落”的艺人,有飞禽走兽,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太蓬山在朗池县城以北,走马岭在县城以南。两山相距几十里,同样是高耸入云的大山。

    朗池县自宋朝以来,就是闻名天下的进士之乡。仅宋朝就有二十五人中进士,素有“科第仕宦,绵绵继继,甲于蜀都”之说。

    在朗池县,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晨间,总能听见儿郎们郎朗的读书声。傍晚,窗户上亮着油灯,家家户户都能看见在窗前苦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