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比武 (第2/3页)
可否!师傅临终时告诉他,心静如水则成。可智信对此言,百思不解。他寻思着,如若晋为住持,升坐方丈,自己的心肯定会静下来,一定会禅武双修,练成绵掌。
智信这伙人的想法被普照知晓了。从智信的目光中,普照似乎也捕捉到了这种信息。显然,智信是深藏有度,强劲的对手。一个人成为敌人时,变脸,对抗很快会来临。
果然,有人提出比武选拔住持。
灵光寺毕竟暂时由普照代行职权,他不答应,比武也进行不了。
智信不光要比武,还要是无遮擂台。在佛教语境里,无遮意为“众生平等”。比武双方不可保留,须使出全身武艺。
僧人尚武之风自古有之,中国历上文献可考寺院习武练功的是北魏时期的邺下寺。寺中的稠禅师是武僧,文武兼修,论武,“拳捷晓武”,论文,“备通经史”,他常和僧人“角力”比武,使得武术在寺院流行,后来成为少林武术鼻祖。
普照也知道,要成为高僧大德,必须内外兼修,身心并练,禅武合一,以武德服众。
问题是即使比武胜出一方,想顺利进位住持之职,也非易事。这事普照心里清楚,智信不明白。
东晋以前,寺院住持的选任讲民主,由僧众推举,东晋后则改为组织部门委派或皇帝敕任,自唐宋开始沿袭至元代早中期,住持选任则为僧众民主推荐再由官府委任,听说正儿八经有委任书。
到了朱和尚时期,传统的寺庙管理又出新招,流行的子孙庙、子孙丛林和传法丛林等的多种形式。子孙庙中,寺庙的财产属于在该寺出家的僧人所有,由在该寺出家的僧人管理和继承。在子孙庙出家的僧侣称“子孙和尚“,子孙和尚师徒之间关系就如世俗父子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