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诫子书与中国说 (第2/3页)
置疑的是整个西汉时期版图最广的时期是在汉宣帝的带领下,也许有人会说汉武帝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却匈奴七百余里。”,但要注意的是汉武帝只是把匈奴打怕了。
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整个匈奴愿意永做汉朝外藩俯首称臣的正是汉宣帝,虽然也有点承父辈余萌的嫌疑。
不过对于西域,汉宣帝派往西域的郑吉率兵大破车师,并受降匈奴日逐王,威震西域诸国。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汉宣帝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建立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派郑吉为首任都尉,这是中央首次正式把西域纳入版图。同时汉朝的疆域也达到了最大。
也正是因为这些成就汉宣帝于镇胡碑上写到“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这句名传千古的壮志豪言。
正文:
“也许你们会有疑问,“既然这些知识会有如此大的成就我怎么会交给你你们呢?”
我只能告诉你们一个人的能力在怎么强大也是有限的,五岁的我也许可以治好一个亭或者乡,十岁的我也许可以治好一个县,十五岁的我可能可以管理好一个郡,二十岁的我可以帮助我姑父,也就是陛下。打理一下国家。
但是我要富裕我们亭需要亭长的帮助,我想富裕我们乡里,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我想管理好县也定然离不开官吏们的拥戴,继续往上就不说了,再说我姑父要收拾我了。
在此我主要就是想告诉你们一个理念,“一个国家的强盛往往离不开他的每一位国人的努力,一个郡县的富裕离不开每一位农民的勤劳。”
往往一个国家的强盛都是需要几代人去沉淀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但是秦二世而亡。
为何?
承父辈余萌而不知上进,自然只能坐吃山空。也许我们亭里、乡里靠着我的这些纸张以及煮盐技术我们可以好好的活上几代,可是几代之后我们的儿孙又靠什么继续富足呢?
所以我们要学习,要上进。同时不止我们要学习,要上进。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孙子他们也要学习,也要上进。
求知与创新,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燧人氏钻木取火给予我们温暖、有巢氏建树巢我们得以远离豺狼虎豹、嫘祖造丝我们有了抵御风寒的衣物、仓颉造字我们的文明得以传承。这些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藏,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留下什么宝藏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呢?
我已经留了,我的造纸术以及印刷术,未来的我的名字将会随着他们一起流传后世。可是你们又该留下什么给子孙后代呢?
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们,在这里,在这所学校里你们会找到答案。”
看着下面十多岁的孩子眼中带着点向往的眼神王允觉得自己还算有些安慰,不过看到那些五到十岁的孩子大部分眼中都满是迷茫的样子王允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把这些家伙的教育放一放做,简直浪费自己口水。。。
不过虽然眼前景象不算景气,不过他的身后的几双眼睛却是都放着精光。不明事理的孩子听不懂他的话,不代表已经有这些许成熟的几位老师听不懂他的话。几人听了王允的话,他们对自己几斤几两还是清楚的。自己断然没有这种能力教导出这种流芳百世的学生,不过王允居然敢下这个海口就定然有他的本事。
不过王允却不知道自己背后这几双狼一样的眼睛正在盯着自己。
看了看下面的孩子,“算了,还是说完吧,毕竟我都准备那么久了。”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是需要沉淀积累的,高祖年间他难找四匹相同颜色的马拉车。可是现在的有钱人家却以骑着公马见友为荣,以骑母马、小马会友为耻。
这,就是我们国家富裕了的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