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2章 莫斯科能够如履平地的前置条件 (第3/3页)
膜的润滑作用。外底纹路采用“锯齿状+沟槽交错”结构,
锯齿状纹路可刺入水膜接触跑道表层,沟槽则能快速排走接触区域的雨水,使鞋底与跑道的实际接触面积保持在干态的85%以上。
别人能行吗?
不行。
这是利用利用材料的疏水特性减少水膜影响,通过纹路的机械作用实现“破膜-排水-抓地”的连续过程,提高摩擦系数的稳定性。
应对雨天起跑器稳定性下降问题。
跑鞋前掌与起跑器接触的部位,采用硬度更高的橡胶,表面布满0.5mm的细小凸点,增加与起跑器踏板的静摩擦力。
同时,该区域鞋底厚度减少1mm,增强足底对起跑器状态的感知,便于运动员及时调整发力角度。
等于是用高硬度材质减少形变,细小凸点增加微观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与起跑器的摩擦附着力,减少打滑和位移,保证起跑阶段力的有效传递。
别人行吗?
不行。
应对跑道温度与弹性改变问题。
采取了中底弹性材料的温度适应性。
通过特殊材料的选择,降低温度对中底弹性的影响,确保在雨天跑道弹性下降时,跑鞋自身能提供稳定的“能量回馈”。
减少肌肉额外消耗的能量。
从8%降至1%以内。
这一点你光靠自己的天赋能达到减少程度是1%吗?
甚至是1%以内吗?
做得到吗?
不行。
苏神可以让二沙岛人人都做到。
你的天赋就算是有这个水平,你能量产吗?
不行吧?
苏神这边行。
二沙岛也行。
更不要说每个阶段都有保证。
比如启动——
前掌着地部位的鞋底呈3°的前倾设计,配合10mm的前掌厚度。
比普通跑鞋厚2mm。
在运动员下意识增大蹬地角度时,能通过鞋底的物理角度补偿,使实际水平推进力占比从60%提升至68%左右。
同时,鞋底重量控制在120g以内,减少摆动时的惯性负担,便于维持步频。
这是利用利用鞋底的几何角度设计,修正因动作调整导致的力传递偏差,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最大化水平推进力的输出。
比如加速区。
就是鞋底内嵌全掌碳纤维板,其弯曲刚度比传统材料高30%,能将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发力形成刚性传递链,减少“膝先踝后”的发力紊乱。
碳纤维板在蹬伸阶段的形变控制在2mm以内,确保每步的发力时间波动从0.02秒缩短至0.005秒。
这是通过通过刚性材料构建稳定的力传递通道,增强下肢关节的协同性,提高力链传递效率,使功率输出下降幅度从12%控制在1%以内。
途中跑呢?
足弓处采用弹性支撑片,其弹性系数可随压力变化自适应调整。
压力增大时刚度提高。
在步长骤增或骤减时,能吸收多余的冲击力,减少重心波动。
同时,外底纹路的左右对称性误差控制在1%以内,确保双脚受力均衡。
冲刺呢?
后掌内置缓震反弹模块,采用高弹性泡棉,在支撑阶段可储存30%的冲击力转化为弹性势能,在蹬伸阶段释放,补充肌肉的功率输出。
模块的能量释放效率达到80%,使肌肉功率输出峰值从3500W提升至3800W。
通过能量的储存与释放,补偿冲刺阶段肌肉的爆发力衰减,延长高效发力的持续时间。
更不要说还有应对雨天肌肉收缩模式改变。
通过精准的压力包裹,增强本体感觉的准确性,使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更精准,减少因稳定性需求导致的肌肉收缩模式过度改变。
通过人工传感反馈补充自然本体感觉的不足,提高神经系统对身体姿态的感知准确性,缩短反应延迟。
……
你就说说看。
光是你的天赋,你能照顾到几个方面?
你以为兰迪说未来的运动是属于科学和科技的?
这只是说说而已啊。
人家说的是真正的前沿预测啊。
更不要说除了这黑科技满满的鞋子之外。
还有黑科技满满的新战袍。
比如疏水抗粘设计。
这次苏神实验室针对苏神要求,让战袍采用纳米级疏水涂层,纤维表面形成“莲花效应”,雨水接触后迅速凝结成球状滚落,避免衣物吸水后重量增加。
单件战袍吸水增重可控制在5g以内,传统面料则达15-20g。
同时,衣身接缝采用热压工艺替代传统针线,减少雨水渗透缝隙,避免因布料潮湿贴肤导致的额外阻力。
这是通过疏水材料与无缝工艺,减少雨水对衣物的物理影响。
避免因衣物湿重增加导致的步频下降或能量浪费,间接保障运动员在低摩擦跑道上的动作稳定性。
不然你以为张培猛他们跑起来,为什么觉得明明是雨天却如履平地?
脚感异常的好。
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这些科技感满满的装备啊。
就像是人类跑动成绩不断提升一样。
人类的运动装备不断提升。
以及跑道设备的不断提升。
都是一部跟着成绩发展的运动科技发展史。
就这些。
别说是牙买加。
就算是美国。
都被苏神实验室开发了这些定点装备甩出了十万八千里。
在绝大部分都会被雨势影响的情况下,他可以说……
雨下的越大越好。
雨下的越大负面条件越大,但是他能受到的负面条件却相对来说越小。
那不就等于变相加强吗?
因此。
苏神说了一句让两个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接的话——
“比起博尔特想下雨。”
“我也巴不得下雨呢。”
“而且是这个雨啊。”
“下的越大越好。”
余位力:……
袁郭强:……
疯了。
都疯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