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殖民与奴隶是孪生子 (第2/3页)
村,忙时耕种,闲时操练,做为常备军的后备力量。
最后便是涉及到最核心的土地分配问题,普通士卒倒是好说,按照人头每人五亩地就足够一人耕种,多了也根本就种不过来。
可是这些跟着汉王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文武官员,该怎么分配土地?不同于国内,有的是佃户为主家耕种田地,在这里所有的明人都有自己的土地,根本就不会佃租当官的土地,只能打土人奴隶的主意。
既然不能奴役大明人,那就奴役土人吧,从汉王到官僚达成了统一的思想,又不是在大明,没有烦人的儒生唠叨,能使用奴隶为什么不使用。
这样的思想一旦形成,就很难再做出改变,于是乎在熟悉了周边地形地貌之后,五个千户轮番出击到处抓捕土人奴隶。
理由很简单,为了报复土人对汉王国的袭击。
这可能就是所有殖民者大量使用奴工的初心吧,眼看着大片的土地却没有人耕种,这就相当于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来自己面前过,自己却一个块也没抓住。
为了得到便宜的劳动力,抓捕奴隶就成了最优的选择,至于道德底线,哪有银子来的实惠。
汉王岛上正在商议如何抓捕奴隶,以弥补劳动力不足的窘境。与此同时旧港宣慰司的卫所兵们在抓捕奴隶劳作的道路上,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规律。
在旧港布政使司,布政使刘观已经完全架空了原旧港宣慰司宣慰使施二姐。施二姐是施进卿的女儿,在施进卿有儿子的情况下,临死之前却把自己的位子传给了女儿,可见这个女人并不简单。
刘观架空施二姐的办法很简单,代表朝廷许诺,只要完全臣服朝廷,一心为朝廷办事,他们的子嗣若有读书上进者,刘观作保让他们子嗣回大明参加科举。
这年头读书谁不为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在海外过得再好,家乡父老也看不见,若是能够考中举人、进士,不光是他们自己,就是乡里也能与有荣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