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三十一章你与我佛有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五百三十一章你与我佛有缘 (第3/3页)

头。

    但大秦的律法严明,没有朝廷的允许,他们根本无法传教,几次求见无门后,他们找到了此次来咸阳出使的巽伽。

    巽伽知道赵昆对大秦的作用,便推荐他们来南越找赵昆。

    但赵昆的确切位置,不是什么人都知道的,即便当初巽伽来南越,也是阿米奴引荐的。

    巽伽不可能为了几个和尚,泄露巽伽的具体位置,只能给个方向,让他们自己找。

    还美其名曰的说,如果佛与这个国度有缘,会指引你们见到相见的人的。

    结果这个和尚当真了,马不停蹄的来到南越郡城。

    然而,南越郡城那么大,赵昆又可以隐秘,他们能找到才怪。

    但在这年代,能够被派往异国传教的,都是最狂热的教徒。

    他们别的没有,就是毅力强。

    跟后世那些肥头大耳的和尚比起来,这些佛教的最早信徒,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信徒。

    他们活着的时候,严守持戒,根本不贪图俗世的享受。

    孔雀王朝,没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的说法。

    佛门戒律之中,规定了入教须剃度,只能留不超过一指宽的短发。

    他们还要求僧人将脸.上的胡须、眉毛全部剃掉。

    只是因为,早期的佛教理论认为,打理这些东西太过麻烦,不能虔心向教。

    真正入教,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僧人,那真的是做到了无时无刻不再感念佛祖。

    弥沙迦地位算高的吧?

    但从孔雀王朝远行万里,来到咸阳,再从咸阳到南越。

    这一路上,一直都是以乞讨为生,饥一顿饱一顿那是常有之事。

    对此,这些人却甘之如饴。

    因为,自从释迦摩尼坐化之后烧出舍利,僧人们便以死后自己的尸体能够烧出舍利,作为判断自己佛法是否精深的一个重要标准。

    而经过这四百年的探索,僧人们发现,吃斋念佛,生前受苦,能够烧出舍利的几率极高。

    别说肥头大耳了,就算是吃得稍微好一些,都不可能。

    这与佛教宣扬的理论简直不谋而合。

    这不是巧了么?

    因此,阿育王死后,没有烧出舍利,在佛教内部还引发过一番争论。

    最后大家给对佛教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阿育王盖棺定论。

    阿育王的前半生,为黑阿育王。

    他为了上位,杀掉了自己九十九个兄弟,又在征战之中造成十万人死伤。

    纵然后半生对佛虔诚,也赎还不了他的罪孽。

    因此,他在这一世还无法超脱。

    最后,佛教扣扣索索给阿育王向佛的那段人生,赐了一个白阿育王的俗世称号。

    反正过河拆桥,无非如此。

    不过,即便如此,阿育王的子女们,依旧都是佛教的狂信徒。

    举个简单的例子,阿育王的儿子鸠那罗,是一个以孔雀王朝的审美观判定,标准的美男子。

    他出生在阿育王建八万四千座庙的那个夜晚,阿育王认为其与佛有缘,于是就将他封为太子。

    鸠那罗长大以后,阿育王的老婆见这小伙子漂亮,就起了勾引之心。

    结果被严守持戒的鸠那罗告诉阿育王。

    阿育王听信了老婆的倒打一耙,大怒之下,把鸠那罗的双眼挖掉,将其流放。

    后来,真相大白,阿育王将自己的老婆处死,想要接回儿子。

    没想到,鸠那罗听说陷害自己的女人因自己而死,认为这是自己造的罪业,旧病复发,也跟着一命呜呼。

    作为孔雀王朝太子,身份尊崇,却因为信教,得了这么一个下场。

    可见,这个时期的佛教徒有多么变态。

    “公子,这些人如何处理?”姜潮对赵昆道。

    “先让他们下去好好休息,我之后另有安排。”

    赵昆摆了摆手,目送这些和尚离开。

    不可否认,在民智相对蒙昧的农耕时期,宗教对皇朝的统治,具有一定的帮助。

    但如今的大秦,民智已开,根本没有佛教这种东西的发展空间。

    更不用说,诸夏之民的自古以来的传承思想之中,也没有信仰某个人要达到日日顶礼膜拜的程度。

    赵昆之所以对这些僧人感兴趣,是因为他有其他的考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