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风雨之端 第六章 初阳与说书人 (第3/3页)
,但我本不是商会的人,我会在这,只是因为某个承诺。”张晓风顿了顿,没有再说下去,应觉也没有傻到去刨根问底别人家的私事,他的好奇心并不重,应觉更关心的是眼前的问题。
“张兄,我有个疑问。”见到张晓风点头示意后,才认真说道,“刚刚你提起后我才知道这里竟有四五十护卫,我听说书人说过那些无比繁华的中原大城,我们平南道与之相比只称得上贫瘠,可即使那边巨商一般走货的防卫也不过如此,难道我们这次走货规模很大吗?或者说,风险很大?需要你口中相当于寻常两百人实力的护卫保护?”
“这就是我方才说过的,平南道的平地初阳能在十几年内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了。”张晓风说着,不禁慨叹一声,“其他商会的手段比起离平商会并不弱,本钱也差不到哪里去,为何偏偏让离平独占鳌头?十多年前,离平商会不过是一枚刚成立没多久的小角色,从那时起他们的规矩就是在能力范围内,不允许合作盟友受到任何无妄之损,行商走货时,即使货物并不贵重,他们也会派遣大大超过原定数量的护卫。”
“这样不是会很亏?”应觉插话道。
“没错,但以商会本家的实力亏得起,罗家啊,可不是什么白手起家的善与之辈。在其他商会看来此举极不明智,可在不那么太平的平南道,在流寇劫匪眼中,一支支离平商队全是难啃的骨头,费力不讨好,都不肯咬得牙齿断裂满嘴是血后只吃到点肉末,所以凡是离平商会的队伍,都极少被劫,如果离平和另外一个寻常商会摆在你面前,而价钱相同,你会选择与谁合作?答案不言而喻,此乃小亏换大赚啊,信誉累积起来后,与离平商会合作的人越来越多,商会的路也越来越宽,至今足以直通中原,而小亏早已盈满。”
“平地初阳冉冉升起,其势终不可挡,本家掌事人眼光之长远再无人敢小觑,佩服,佩服啊!”张晓风语气抑扬顿挫起来,不住摇头叹息着,神情中感慨与向往交织,甚至还有些许讲叙故事的得意,此刻的他,与常驻小镇最大的酒肆里那位喜欢摇头晃脑的半百说书人竟十分神似。
那位头发花白的说书人曾说他去过许多地方,巍城市井名山大泽数不胜数,归根此地后,要把前半辈子的经历全放故事里讲出来,不过没人相信。
应觉倒是有点儿信,说书人用那种特有的抑扬顿挫的语气说书时,总是眯起眼,脑袋也随着话语一仰一倾,时不时还配合剧情摇头摆手,捶胸顿足,看得众人大乐不已,待一个段落结尾,说书人拉出一个长音久久不散,掌声中说书人垂首表情似在回味,只有应觉才隐隐看到,说书人眼底流淌着光。
得行多少路途,遂知天方地圆。得踏多少山河,才揽清风明月。
又得怀多少丘壑,方能将沉沉古井与滔滔河江皆化为淡然话语讲与世人。
所以应觉一直觉得,像这样真正的说书人,一定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比家里那个一看就没读过什么书的老头子学问高得没边了,即使比起镇里学塾的先生来也丝毫不差。
小时候老头子也把他送到私塾里过,顽劣的他带着其他小孩经常把已至中年的先生气得和张老头一样吹胡子瞪眼的,知识是不记得一星半点,但尚留存在应觉脑海的画面中,先生讲学时的神情与气质,和年过半百的说书人,和眼下不到而立的年轻护卫极为相像。
“喂,喂?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突然一只手掌在应觉眼前晃了晃,把神游的他晃了回来,“你在想什么呢?”
应觉回过神来,脸露歉意,连声说道:“在听,在听呢。”
说着,应觉嘴角微弯,“我在想,若是你去当一个说书人,肯定比护卫有前途多了。”
“还别说,我真有此想法。”张晓风出奇地应和了应觉的玩笑话,“待所有事一了,我就去找个山灵水秀民风淳朴的地方安身,当个说书人过日子。”
应觉诧异,见得年轻人认真的表情,不禁说道,“你这看破红尘的语气怎那么像古稀老人了,实在你比我大不了几岁。”
“了却身前事,非一日之功。”张晓风说了句拗口的话,见应觉欲再问,恢复温和表情的年轻人笑着做了个停下的手势,然后指了指门外边,说道,“要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