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一回 柿子酒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七十一回 柿子酒涩 (第2/3页)

播些学生自己编排的节目,每天早中晚各播放一会儿,学生们每天都是在有线广播的音乐中入睡、起床。

    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开学后辅导员临时指定瓜儿当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军训两周后,也就是中秋节的时候,班上要举办中秋联欢晚会。瓜儿来自农村,也没什么拿手的文艺节目,更没有组织过联欢会之类的活动,只是比较热心、有责任意识,能很好地配合班长和文体委员组织活动。或是组织的比较好,或是同学们都比较积极参加,或是两者都有之的结果,班上的联欢会搞得有声有色。中秋节又组织秋游,辅导员和大家一起来到湖边,游览一番之后,便包起了饺子。女生负责拌馅儿、包饺子,男生负责支锅、拾柴禾、煮饺子。大家又说又笑地玩得开心,吃得也尽兴,甚至有的吃得太胀了,要在草地上躺一会儿,就甭提多乐呵了。也许是活动组织得不错的原因,在后来的团支部正式选举时,瓜儿仍然被选为团支书。

    大学不同于中学,大学老师一般比较尊重学生的独立创作,不直接修改学生的文章,至多是以商量的口吻提一点指导意见,学生们特别是来自乡下的学生一开始还不大适应。大学语文老师讲课很风趣,也很民主,要同学们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瓜儿虽然上的是生物专业,但这姑娘自小就喜欢作文。想来想去,她最终写了一篇题为“额的老爸老妈”的文章,交给了老师。

    在这篇文章里,瓜儿描写了清平的地理环境,介绍说爹妈五十多了才有了她,爹妈如何如何地疼爱她,又如何如何地省吃俭用,甚至老爹病了都不去做手术、省下钱供她上学。叙述中,穿插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自然,瓜儿也在文章中谈到了互不相识的叶子,如何如何地帮她的妈妈,又如何如何地给她做衣服、做布鞋等等。感动来源于生活。瓜儿的文笔质朴、流畅,字里行间洋溢着父爱、母爱和人性的力量,流露出对家乡和父老乡亲的挚爱和眷恋。老师在班上点评了瓜儿的文章,并且说要向师大校刊推荐呢。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进了大学,老师基本上就不怎么管了,主要靠学生自己看书、钻研,从而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也许是有张有弛的自然规律吧,高中阶段拼命学习的孩子,到了大学不少人就不怎么用功了,甚至六十分万岁。可瓜儿依然像在中学那样认真对待功课,经常到图书馆去看书到很晚。

    这一来,是因为大学里一些课程没有课本,光听老师讲、记课堂笔记,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的,到了期末,没法深度复习,考不出好成绩。这二来,就是瓜儿记得高中老师的话,得学下真本事,否则,以后工作了难出成果。大学老师喜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瓜儿感到挺新鲜;可不多看书,光凭自己苦想,哪里来的灵感呢?只有多看不同版本的书,才会有所启发。

    也就是入学一个多月后,瓜儿那篇文章在校刊学生园地栏目里刊登出了。文章登出来以后,在校园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人说好、很感人,也有人说一般化、文学性不够。不过,师大学生工作处的副处长和师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