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天赐子嗣 (第3/3页)
日出东海落西山”的谶语,日本鬼子终究没能翻过纵卧神州大地的西山也就是吕梁山脉,更没能跨过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柿子湾地处黄土高原。这一带虽然是沟壑纵横、沟沟岭岭的,但成片成片的田野沿着沟壑向汾河南岸阶梯分布,广袤的田野一望无际,自古就是山西重要的农耕区。据说,柿子湾一带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些美丽的传说:
说是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的先民,为了部落的繁衍和昌盛,部落首领就命他的一位臣子,率众人四处奔波以培植黍子。这位臣子跑了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适合种植黍子的地儿。
可等他们来到汾河下游,这片被本书称作柿子湾的黄土地上时,竟神奇般地培育成了黍子。于是,他们日出下山而作,日落上山而息,逐渐扩大黍子的种植面积。这片黄土地,就逐渐成了这个部落的粮仓。
后来,部落首领为了表彰这位臣子,也为了鼓励更多的部民去积极垦荒事农,以壮大氏族,就册封这位臣子为“稷王”,册封柿子湾南边的那座小山为“稷王山”。
稷王过世时,人们就按稷王生前的遗愿,将稷王就埋葬在了稷王山上。后人为表达对稷王的崇敬和怀念之情,便在稷王山上修建了一座庙宇,称之为稷王庙,逢年过节去祭拜。
而且,此后就传下来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大凡在此地为官的人,每年都要上稷王山,去祭拜稷王。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在此地坐官的人嫌上山太累,也太远,于是乎,那稷王庙便一步一步从山上迁到山脚,再从山脚搬到柿子湾一个叫新庙的地儿,最后又从新庙迁到了汾河北岸的县城里,就是如今的这座汾湾县城。
这座庙很大,实际上是个建筑群。稷王庙即使在抗战期间,也没有受到致命性的破坏。因为柿子湾一带乃至整个汾湾县的庄户人,都视此庙为自己心目中的根,誓死保护了她。为了她,不知道有多少儿女忍辱、捐躯,但没有留下姓名。他们的血,或渗入生他养他的这片黄土地,或洒入汾河,汇入黄河,奔向大海。
至于说稷王究竟安葬在什么地儿,没有去考证,也没人说得清楚,更没有人去做考古发掘。因为他是民族农耕文明的始祖,他在庄户人的血脉里,在华夏人的心目中。
神奇的是,在稷王山上还有一座宝塔,千年不倒,即使日本人的炮火,也没能损坏她。或许因为她太高,或许由于远离鬼子据点,反正,她依然矗立在稷王山上,俯视着柿子湾乃至附近的几个县。
更奇特的是,传说稷王死后,宝塔四周竟神话般地出现了成片成片的“五谷宝石”。那美丽可爱的小石籽儿,光滑圆润,有的像谷粒,有的像黍子粒,有的像麦子粒,有的像豆子粒,有的像玉米粒,有的像高粱粒,很是奇妙。
可这些五谷宝石因何而成、何时出现,又预示着什么,没有人能说清楚。
太阳快下山的时候,站在柿子湾的黄土地上,仰视稷王山,联想那些美丽的传说,那高山上的宝塔在太阳的余晖里显得是那样的巍峨而和谐,令人不得不佩服先人那造塔布景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