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5章 双能一号 (第2/3页)
车头挂着管道卷盘,车身拖着光伏板组件,在沙地上碾出两道深深的辙印。
叶茂站在沙丘上看着,忽然对身边的人说:“这哪是车啊,是穿沙的船。”
治沙现场的好消息不断传来,战士集团的转型也渐入佳境。
西北五省的牧民开始排队订车,有个叫阿不都的老汉拿着卖羊肉的钱,非要买辆带冷藏箱的“双能车”:
“以前卖一只羊要亏两斤肉,现在能多赚两百块!”
部委的调研团来考察时,正赶上“双能车”在棉田作业。
车斗里的脱粒机嗡嗡作响,氢燃料电池排出的水流进田埂,滋润着刚出苗的棉花。
调研团的人摸着车身感叹:“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转型,不是把燃油车全砸了,而是让它变得更有用。”
伊万却没闲着。他带着团队在氢燃料纯度上再下功夫,把成本压低了40%。
有天深夜,他敲开叶雨泽的办公室:
“我想在军垦城建个加氢站,用光伏电制氢,每公斤比市场价便宜三块。”
叶雨泽指着窗外的治沙基地:“建!不仅要建加氢站,还要在每个治沙点设维修站。让牧民们知道,买了咱们的车,坏了有人修,没气了有地方加。”
资金很快到位。杨革勇把非洲油田的部分收益转了回来,叶雨泽则抵押了加州的两处房产。
叶茂听说后,拿着治沙合作社的章程找到他们:
“爸,杨叔,不如把钱投到合作社吧。牧民们参股买车,赚了钱还能分红。”
三人合计了三天,推出了“以车入股”计划。
牧民交一万块押金就能开走车,用赚来的钱分期还款,三年后车归个人,还能分到合作社的红利。
第一个报名的是阿不都,他开着“双能车”跑了半年,不仅还清了押金,还添了台打草机。
冬天来临前,“双能车”的销量突破了五千辆。
欧阳老爷子特意来祝贺,看着展厅里的车,忽然对叶雨泽说:
“我年轻时以为汽车是吞油的老虎,现在才明白,用对了地方,它能变成播绿的牛。”
那天晚上,伊万在研发部的黑板上画了张图:
左边是燃油车的改进路线,右边是氢燃料的升级计划,中间用箭头连在一起。
他对围着看的工程师们说:“这不是自己打自己,是左右手互相帮忙。”
窗外,军垦城的加氢站亮着绿灯,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蓝光。
叶雨泽站在办公楼的露台上,看着治沙基地的方向,那里有星星点点的车灯在移动——那是晚归的牧民,开着“双能车”,载着满车的希望,行驶在刚铺好的沙路上。
杨革勇走过来递给他一瓶酒:“你说,咱们算不算把燃油车救了?”
叶雨泽喝了口酒,望着远处渐次亮起的治沙网格:
“不是救它,是让它明白,不管烧什么,能帮人干活的就是好车。”
风从戈壁吹来,带着草木的清香。远处的沙丘上,新栽的梭梭树在夜色里摇晃,像无数只举起的手,在为这片土地上的新生鼓掌。
开春后,军垦城的光伏产业园迎来了新一批设备安装。
五十辆“双能工程车”列队驶入工地,液压吊臂精准地将光伏板支架安放在预定位置,储氢罐排出的水顺着管道流进旁边的草方格,刚发芽的沙蒿贪婪地吮吸着。
叶雨泽站在观景台上,看着这一幕忽然笑道:
“以前说汽车喝油,现在咱们的车还会‘浇水’了。”
杨革勇正拿着望远镜看远处的治沙点:
“叶茂那边又扩了五千亩林地,打电话说缺十辆带洒水装置的车。我让伊万加个急,把储氢罐的副舱改成水箱。”
话音刚落,伊万的视频电话打了进来,背景是轰鸣的车间:
“老板们,告诉你们个好消息!‘双能二号’的氢燃料转化率突破90%了!”
“加一次氢能跑1800公里,零下四十度启动只要三秒钟!”
屏幕里,几个工程师举着检测报告欢呼,其中一个蒙古族小伙子指着车身上的新设计:
“我们还加了可拆卸的蒙古包支架,牧民搬家时能直接把包顶在车顶,省得拆来拆去。”
叶雨泽刚想说“太好了”,叶茂的电话也打了进来,声音里带着兴奋:
“爸,中科院的人说咱们的光伏制氢成本降到每公斤15块了!比柴油还便宜!”
他顿了顿,又说,“昨天和田的棉农来订车,想要二十辆带棉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