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卷 沧海一声笑 第六十一章 青山埋忠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卷 沧海一声笑 第六十一章 青山埋忠骨 (第2/3页)

但是杜冲却已经热泪两行,他知道杜汶泽并不是怪罪他,而是用这样的方式保护着唯一的弟弟。

    杜汶泽拔出了自己的佩刀,向前走去,一刀将汹涌的河水斩断堵在了硕大的缺口上。

    对面的号角再次响起,伴随着巨大的马蹄声,北蒙人发起了对这座古老城墙最后的冲击!

    ————————————————

    景龙十三年五月初八,此刻的中原大地春意盎然,江南之地更是花红柳绿,伴随着天边的一抹残阳渐渐西落,有人附庸风雅,有人安然凝望,他们并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城,也如这残阳一般缓缓落下了。

    这一年被后世称之为“河西之战”的战役,与二百年前出奇的相似,北蒙人用最原始的方式踏过了阻碍他们的长城,挥舞着手中的弯刀呼啸而来。

    西凉铁骑在压制了北蒙长达二百年后,被北蒙人用鲜血的方式回应着,宣泄着北蒙的不满和兴奋。

    这一天,后来被追风戍边忠义大将军的杜汶泽率领一万余人在破城之极奋勇抵抗四十万北蒙大军,成功掩护了剩余将士以及梁王宇文朔的离开最终英勇牺牲。

    当北蒙新王扎和手起刀落砍下杜汶泽的首级后并没有让士兵继续践踏这位敌军的首领,而是用北蒙最高的礼节厚葬了杜汶泽,并同样授予“阿布日格”的称号,这在北蒙语言中是“坚韧的草原英雄”的意思,用这样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杜汶泽的尊敬。

    历时十天的嘉峪关守卫战,英勇无畏的边军将士在缺少粮食的情况下,用无可匹敌的意志和悍不畏死的精神守卫着帝国的边疆,留下了七万年轻而有沉重的英魂在河西走廊的历史中长眠,凝望着这座古老城墙的血迹斑斑。

    北蒙人的铁蹄在二百年后再一次踏进中原王朝,四十万大军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近乎四分之一的力量耗费在了长城边境,据后代史学家称,这要大大激发了北蒙对于进攻中原的欲望,本性剽悍的北蒙勇士被血战唤醒了心底的征服欲望。

    等消息传到中原腹地以及京师奉元城时,天下谓之骇然,在此之前没有人想到那天下无敌的西凉军会败,也没人相信那座高高的城墙会轰然倒塌。

    一时间口诛笔伐此起彼伏,这些所谓的文人墨客迅速调转矛头开始指责西凉军的外强内干,纸上谈兵一样地提出边军对于黑河水的疏忽,却只有那个一向被正统学者指责为不入流的“百晓生”,在最新一期的神州江湖录中大胆地用了“攘外必先安内,朝堂不正何以正天下”的言论,一时间在民间掀起轩然大波。

    终于有人开始提出对那座朝堂的异议,有人说天下宇文泰昏庸无能,可也有聪慧之人敏锐地从一系列的事情中嗅出了腐败的味道,不知从何而起,也不知是谁带头,一时间关于丞相宫祺瑞为首的宫家“架空皇权,通敌卖国”的消息不胫而走,而一向看重舆论的天子宇文泰却对此置之不理,不禁让人耐人寻味。

    朝堂上的明争暗斗波诡云谲,但更让人担心的还是远在西凉的战局,北蒙的骑兵跨过长城之后便势如破竹,一路攻破阳关,玉门关和敦煌,武威,平凉和酒泉,西部边陲瞬间岌岌可危。

    敖凡等人只好带着幸存的五万余边军将士马不停蹄来到河西走廊最后的希望——张掖郡。

    于是,被后世记载的河西之战的另一起至关重要的保卫战“张掖保卫战”就此拉开。

    宇文朔在苏醒后并没有过多的指责敖凡什么,而是蓦然回首对着遥远的天边深深鞠躬,抹去两行热泪,心中默念着杜汶泽最后的那句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宇文朔对敖凡说,若他不是生在天子家,怎么会有那些人为自己做无谓的牺牲;若不是天子家,他与那些马革裹尸还的将士又有何区别呢?

    他原本想不通,知道赵信对他说,他们保护你,并不单单只是因为你是个皇子,而是因为觉得你是他们的希望,是这片土地和百姓的希望,他们终究爱的深沉的是这片土地。

    这句话回答的很大胆,在场之人除了赵信有这个资历外也别无二人了,赵信对宇文朔直呼其名的回答打醒了这个年轻的皇子,他想起了父皇告诉自己所承担的职责,那是故去的母亲曾经希望看到的盛世。

    “宇文朔,谢过老将军提点”宇文朔只说了这一句话便再闭口不提。

    三日后,北蒙大军再次来到众人面前,这一次宇文朔等人再也没有后退。

    宇文朔凭借着虎符将凉州境内的“寒鸦”共八千余人全部召集,加上长城撤退的五万余人和从四方前来的边军和张掖的守军,组成了一只八万人的守城部队,不过面对气势汹汹的三十万北蒙大军依旧是少的可怜。

    这一次宇文朔等人提前加固了城墙,挖了护城沟渠,但是显然北蒙人再也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