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4【鸿蒙科技】 (第2/3页)
的小事儿。美国那边全是糊涂账,一个个忙得焦头烂额。”
大型机构投资了海量公司,有专门的公司或团队负责各种投票。现在全部忙得一逼,估计都没空来中国。5000万人民币的小投资,他们极有可能通过电子邮件就投票搞定。
也有极小的可能,派一个基金经理或高级代表过来,在现场投票时对陈贵良质询一番。
数日之后,陈贵良召开董事会。
他发现自己还是太小心翼翼了,美国那些投资机构安排的董事,根本就不会跑来中国开会。
这些机构董事,往往身兼多家公司的董事职务,频繁跨国飞行是不现实的。
他们通过远程视频会议参与表决,例行质问了一番。见陈贵良获得超过半数董事支持,他们就按流程结束视频会议,都懒得再多问陈贵良几句。
股东大会也大差不差。
字节跳动给美国股东们寄去说明书,内容包括会议议程、议案详情、董事会建议等等。机构投资人(美国股东)内部开小会,发现字节动用的金额不多,而且是要拿去做智能手机,很快就委托代表进行远程投票。
整个过程,出奇顺利。
因为过于顺利,甚至让陈贵良感觉如同儿戏。
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陈贵良个人持股就接近50%,再加上代持期权池,以及郭枫的股权,加起来已经有60%。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议案不是太离谱,机构股东是懒得投入精力来管的。
其次就是美国那边大环境很差,投资机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处理。就像张苏阳说的那样,根本就没空过问5000万人民币的小事儿。
……
三位教授那边,却是出了问题。
2008年前后的情况很微妙,各大高校和研究所收紧了教授在外兼职创业的政策。虽然没有直接锁死,但需要单位审批,不同单位有松有紧。
北大倒是管得挺松,可中科院和清华不批!
这种情况很糟糕,因为项目完成以后,中科院和清华有可能跑来索要专利——教授们的职务发明。
潘爱明打算直接辞职创业,但另外两位教授不愿辞职。
陈贵良跟三位教授商量之后,决定采用当下最流行的“研究院”模式。
具体方案如下:
由字节跳动出资,注册一家全资子公司。在这家子公司下面,设立“联合研究院”。由子公司统一管理研发资金、知识产权和项目进度。
三位教授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入研究院,各自领导独立实验室,分别负责硬件、系统、通信等模块。实验室按需分配预算,资金由公司统一拨发,支出需经过陈贵良审批。
三位教授不直接持股,绕开学校政策监管,改为持有字节子公司的期权。期权兑现方式,按项目成果来决定。一个预定项目验收完成,即获得期权百分之多少的进度。
虽然此时学校实验室管理很松懈,教授们经常用学校场地和设备接私活。但专利风险极高。
因此,陈贵良决定自建研发中心。
主研发中心,在陈贵良此前看重的顺义拿地,那里承担硬件量产中试、可靠性测试等等。
但主研发中心建成还得等时间,而且通勤有点远。
于是又在中关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