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第3/3页)
其德行,量其才艺;若官非其人,理失其事,则白侍中而退
量焉。若弘文馆图书之缮写、雠校,亦课而察之。凡天下冤滞未申及官吏刻害者,
必听其讼,与御史、中书舍人同计其事宜,而申理之。
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令史十一人,书令史
二十二人,甲库令史七人,传制八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人,修补制敕匠五人。
左散骑常侍二人。(从三品。魏、晋置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
共平尚书奏事。其后用人或杂,江左不重此官,或省或置。隋初省散骑侍郎,置
常侍四人,从三品,掌陪从朝直。炀帝又省之。武德初,以为加官。贞观初,置
常侍二人,隶门下省。明庆二年,又置二员,隶中书省,始有左右之号,并金蝉
珥貂。左常侍与侍中左貂,右常侍与中书令右貂,谓之八貂。龙朔为左侍极,咸
亨复。广德二年五月,升为正三品,加置四员。兴元元年正月,左右各加一员。
贞元四年正月敕,依旧四员也。)常侍掌侍奉规讽,备顾问应对。(宝应二年敕,
左右散骑常侍各置参官两人,令自拣择闻奏,参典亦置两人,后省。)
谏议大夫四员。(秦、汉曰谏大夫,光武加议字。隋于门下省置谏议大夫七
员,从四品下。武德四年敕置四员,正五品上。龙朔改为正谏大夫,神龙复。大
历四年敕只四员,正五品上。龙朔七年三月敕,其谏议四员,内供奉不得为正员。
至贞元四年五月十五日敕,谏议分为左右,加置八员,四员隶门下为左,会昌二
年十一月中书奏:隋于门下省置谏议大夫七员,从四品下。今正五品上。自大历
二年门下中书侍郎升为正三品,两省遂阙四品官。其谏议大夫望升为正四品下,
分为左右,以备两省四品之阙。向后与丞郎出入迭用,以重其选。敕可之。)谏
议大夫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凡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规谏,四
曰致谏,五曰直谏。
起居郎二员,(从六品上。古无其名,隋始置起居舍人二员。贞观二年省起
居舍人,移其职于门下,置起居郎二员。明庆中又置起居舍人,始与起居郎分在
左右。龙朔二年改为左史,咸亨复。天授元年又改为左史,神龙复也。)楷书手
三人。起居郎掌起居注,录天子之言动法度,以修记事之史。凡记事之制,以事
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必书其朔日甲乙,以纪历数,典礼文物,
以考制度,迁拜旌赏以劝善,诛伐黜免以惩恶。季终则授之国史焉。(自汉献帝
后,历代帝王有起居注,著作编之,每季为卷,送史馆也。)
左补阙二员,(从七品上。)左拾遣二员。(从八品上。古无此官名。天后
垂拱元年二月二十九日敕:“记言书事,每切于旁求;补阙拾遣,未弘于注选。
瞻言共理,必藉众才,寄以登贤,期之进善。宜置左右补阙各二员,从七品上,
左右拾遣各二员,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行立次左右史之下。仍附于令。”天
授二年二月,加置三员,通前五员。大历四年,补阙、拾遣,各置内供奉两员。
七年五月十一日敕,补阙、拾遣,宜各置两员也。)补阙、拾遣之职,掌供奉讷
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
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
典仪二员。(从九品。南齐有典仪录事一员,梁有典仪之官,后省。皇朝又
置典仪二人,隶门下省。初用人皆轻,贞观末,李义府为之,自是用士人为之。)
赞者十二人。(隋太常、鸿胪二寺,皆有赞者,皇朝因置之,隶门下省,掌赞唱,
为行事之节。分番上下,谓之番官。)典仪掌殿上赞唱之节,及殿廷版位之次。
凡国有大礼,侍中行事,及进中严外办之版,皆赞相焉。
城门郎四员。(从六品上。汉有城门校尉,掌京城诸门启闭之节。隋改校尉
为城门郎,置四员,从六品,皇朝因之也。)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门仆八百
人。(门仆,晋代有之。皇朝隶城门局,分番上下,掌送管钥。)城门郎掌京城
皇城宫殿诸门启闭之节,奉出纳管钥。开则先外而后内,合则先内而后外,所以
重中禁,尊皇居也。候其晨昏击鼓之节而启闭之。凡皇城宫城合门之钥,先酉而
出,后戌而入;开门之钥,后丑而出,夜尽而入。京城合门之钥,后申而出,先
子而入;开门之钥,后子而出,先卯而入。若非其时而有命启闭,则诣阁覆奏。
符宝郎四员。(从六品上。周有典瑞之职,秦有符玺令,汉曰符玺郎。两汉
得秦六玺及传国玺,后代传之。隋置符玺郎二员,从六品。天后恶玺字,改为宝。
其受命传国等八玺文。并改雕宝字。神龙初,复为符玺郎。开元初,又改为符宝,
从玺文也。)令史二人,书令史三人,主宝六人,主符三十人,主节十八人。符
宝郎掌天子八宝及国之符节,辨其所用。有事则请于内,既事则奉而藏之。八宝:
一曰神宝,所以承百王,镇万国。二曰受命宝,所以修封禅,礼神祇。三曰皇帝
行宝,答疏于王公则用之;四曰皇帝之宝,劳来勋贤则用之。五曰皇帝信宝,征
召臣下则用之。六曰天子行宝,答四夷书则用之。七曰天子之宝,慰抚蛮夷则用
之;八曰天子信宝,发番国兵则用之。凡大朝会,则捧宝以进于御座。车驾行幸,
则奉宝以从于黄钺之内。凡国有大事,则出纳符节,辨其左右之异,藏其左而班
其右,以合中外之契焉。一曰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守长。二曰传符,所以给
邮驿,通制命。三曰随身鱼符,所以明贵贱,应征召。四曰木契,所以重镇守,
慎出纳。五曰旌节,所以委良能,假赏罚。鱼符之制,王畿之内,左三右一;王
畿之外,左五右一。(左者在内,右者在外。行用之日,从第一为首,后事须用,
以次发之,周而复始。)大事兼敕书,小事但降符,函封遣使,合而行之。传符
之制,太子监国曰双龙之符,左右各十。京都留守曰麟符,左二十,其右一十有
九。东方曰青龙之符,西方曰驺虞之符,南方曰朱雀之符,北方曰玄武之符,左
四右三。(左者进内,右者付外。)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亲王
以金,庶官以铜,佩以为饰。刻姓名者,去官而纳焉;不刻者,传而佩之。木契
之制,太子监国,则王畿之内,左右各三;王畿之外,左右各五;庶官镇守,则
左右各十。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佩之。旌以专赏,节以专
杀。(《周礼》之制,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又云,
道路用旌节,即汉使所持者是也。)
弘文馆:(后汉有东观,魏有崇文馆,宋有玄、史二馆,南齐有总明馆,梁
有士林馆,北齐有文林馆,后周有崇文馆,皆著撰文史,鸠聚学徒之所也。武德
初置修文馆,后改为弘文馆。后避太子讳,改曰昭文馆。开元七年,复为弘文馆,
隶门下省。)学士。学士无员数,自武德已来,皆妙简贤良为学士。故事,五品
已上称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学士,不定员数。馆中有四部书
及图籍,自垂拱已后,皆宰相兼领,号为馆主,常令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学生三
十人,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令史二人,楷书手三十人,典书二人,拓书
手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潢匠九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弘文馆学士掌详正
图籍,教授生徒。凡朝廷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得参议焉。校书郎掌校理典籍,
刊正错谬。其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学之制焉。
中书省(秦始置中书谒者,汉元帝去“谒者”二字。历代但云中书。后周谓
之内史省,隋因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炀帝改为内书省。武德复为内
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龙朔改为西台,光宅改为凤阁,神龙复为中书省。开元
元年改为紫微省,五年复旧。)
中书令二员。(汉、魏品卑而付重。魏置监、令各一员,历南朝不改。隋省
监,置令二人,正三品。隋文帝废三公府僚,令中书令与侍中知政事,遂为宰相
之职。隋曰内书令。武德日内史令,寻改为中书令。龙朔为西台右相,咸亨复为
中书令。光宅为凤阁令。开元元年改为紫微令,五年复为中书令。天宝改为右相,
至德二年复为中书令。本正三品,大历二年十一月九日,与侍中同升正二品,自
后不改也。)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
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佐天子而执大政也。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
书,二曰制书,三曰慰劳制书,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
皆宣署申覆而施行之。凡大祭祀群神,则从升坛以相礼。享宗庙,则从升阼阶。
亲征篡严,戒敕百僚,册命亲贤,临轩则使读册。若命之于朝,则宣而授之。凡
册太子,则授玺。凡制诏宣传,文章献纳,皆授之于记事之官。(武德、贞观故
事,以尚书省左右仆射各一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为知政事官。其时以他官
预议国政者,云与宰相参议朝政,或云平章国计,或云专典机密,或参议政事。
贞观十七年,李勣为太子詹事,特诏同知政事,始谓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是,仆
射常带此称。自余非两省长官预知政事者,亦皆以此为名。永淳中,始诏郭正一、
郭待举、魏玄同等,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旨平章事。自天后已后,两省长官及同
中书门下三品并平章事,为宰相。其仆射不带同中书门下三品者,但厘尚书省而
已。总章二年,东台侍郎张文瓘,西台侍郎戴至德等,始以同中书门下三品著之
入衔。自是相承至今。永淳二年,黄门侍郎刘齐贤知政事,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自后两省长官,及他官执政未至侍中书令者,皆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
中书侍郎二员。(汉置中书,掌密诏,有令、仆、丞、郎四官。魏曰中书郎,
晋加“侍”字。隋置内书省,改为内书侍郎,正四品。武德初为内史侍郎,三年
改为中书侍郎。龙朔、光宅、开元,随曹易号。至德复为中书侍郎。武德定令,
与尚书侍郎俱第四品。大历二年九月,与门下侍郎共升为正三品也。)中书侍郎
掌贰令之职。凡邦国之庶务,朝廷之大政,皆参议焉。凡临轩册命大臣,令为之
使,则持册书以授之。凡四夷来朝,监轩则受其表疏,升于西阶而奏。若献贽币,
则受之以授于所司。
中书舍人六员。(正五品上。曹魏于中书置通事一人,掌呈奏按章。高贵乡
公于通事下加“舍人”二字。晋于中书置舍人、通事各一人。自魏、晋、齐、梁,
诏诰皆出于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通事舍人但掌呈奏而已。或通事有文字者,
别敕知诏诰。至梁武,制诰专令舍人掌之,兼去“通事”二字,但云中书舍人。
隋曰内史舍人,置八员,掌制诰,品第六。寻升五品上。炀帝改内书舍人,置四
员。武德初为内史舍人,三年,改为中书舍人。龙朔、光宅、开元,随曹改易。)
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所
以重王命也。制敕既行,有误则奏而正之。凡大朝会,诸方起居,则受其表状而
奏之。国有大事,若大克捷及大祥瑞,百僚表贺,亦如之。凡册命大臣于朝,则
使持节读册命之。凡将帅有功及有大宾客,皆使劳问之。凡察天下冤滞,与给事
中及御史三司鞫其事。凡百司奏议,文武考课,皆预裁焉。
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令史二十五人,书令
史五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修补敕匠五十人。
右散骑常侍二员,(从三品。)右补阙二员,(从七品上。)右拾遣二员,
(从八品上。)起居舍人二员。(从六品上。)右常侍、补阙、拾遣。掌事同左
省。起居舍人,掌修记言之史,录天子之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以记时政损益。
季终,则授之于国史。
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通事舍人,奏谒者之官也。掌宾赞、赞受事,
隶光禄勋。晋置舍人、通事各一人,隶中书。东晋曰通事舍人。隋因晋制,置十
六人,从六品上,又为通事谒者。武德初,废谒者台,改通事谒者为通事舍人,
隶四方馆,属中书省也。)通事舍人掌朝见引纳及辞谢者,于殿廷通奏。凡近臣
入侍,文武就列,引以进退,而告其拜起出入之节。凡四方通表,华夷纳贡,皆
受而进之。凡军旅之出,则命受慰劳而遣之。既行,则每月存问将士之家,以视
其疾苦。凯旋,则郊迓之,皆复命。凡致仕之臣,与邦之耋老,时巡问亦如之。
令史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
集贤殿书院:(开元十三年置。汉、魏已来,职在秘书。梁于文德殿内藏聚
群书。北齐有文林馆学士,后周有麟趾殿学士,皆掌著述。隋平陈之后,写群书
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外阁。炀帝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贮书。自汉
延熹至隋,皆秘书掌国籍,而禁中之书,时或有焉。及太宗在藩府时,有秦府学
士十八人。其后弘文、崇文二馆皆有。玄宗即位,大校群书。开元五年,于乾元
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置校定官四人。七年,驾在东都,于丽正殿置修
书使。十二年,驾在东都,十三年与学士张说等宴于集仙殿,因改名集贤,改修
书使为集贤书院学士。其大明宫所置书院,本命妇院,屋宇宏敞。永泰元年三月,
诏仆射裴冕等十三人,每日于集贤书院待诏。)集贤学士。(初定制以五品已上
官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每宰相为学士者,为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
院事。)学士知院事一人,(开元初,以褚无量、马怀素、元行冲相次知乾元殿
写书,及在丽正,乃有使名。张说代元行冲,改院为集贤,以说为大学士,知院
事,说恳让大字,诏许之。自是,每以宰相一人知院事。)副知院事一人,(初,
宰相张说知院事,以左常侍徐坚为副知院事,因为故事。)判院一人,(初在乾
元殿,刊正官一人判事,其后因之。)押院中使一人。(自乾元殿写书,则置掌
出入,宣进奏,兼颂中官,监守院门,掌同宫禁。)侍讲学士,(开元初,褚无
量、马怀素侍讲禁中,名为侍读。其后康子元为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
(并无常员,以官人兼之。)待制官,(古之待诏金马门是。)留院官,检讨官。
(皆以学士别敕留之。)孔目官一人,专知御书典四人,(并开元五年置。)知
书官八人,(开元五年置,掌分四库书。)书直、写御书一百人,拓书六人,书
直八人,装书直十四人,造笔直四人。(并开元六年置。)集贤学士之职,掌刊
缉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
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而考其学术,而申
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史馆:(历代史官,隶秘书省著作局,皆著作郎掌修国史。武德因隋旧制。
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
始罢史职。及大明宫初成,置史馆于门下省之南。馆门下东西有枣树七十四株,
无杂树。开元二十五年三月,右相李林甫以中书地切枢密,记事者官宜附近,史
官尹愔奏移史馆于中书省北,以旧尚药院充馆也。)史官。(古者天子诸侯,皆
有史官,以纪言动、历数之事。到后汉明帝,如当时名士入东观,撰《光武纪》,
而史官因以他官兼之。魏明帝始置著作郎,专掌国史,隶中书。晋改隶秘书省,
因而不改。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
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监修国史。(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
故事也。)修撰直馆。(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
馆也。元和六年,宰相裴垍奏:“登朝官领史职者,并为修撰,未登朝官入馆者,
并为直馆。修撰中以一人官高者判馆事,其余名目,并请不置。”从之。)楷书
手二十五人,典书四人,亭长二人,掌固六人,装满直一人,熟纸匠六人。史官
掌修国史,不虚美,不隐恶,直书其事。凡天地日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
继代之序,礼乐师旅之事,诛赏废兴之政,皆本于起居注、时政记,以为实录,
然后立编年之体,为褒贬焉。既终藏之于府。
知匦使。(天后垂拱二年,置匦以达冤滞。其制,一房四面,各以方色,东
曰延恩,西曰申冤,南曰招谏,北曰通玄。所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
盖古善旌、诽谤木之意也。天宝九年,改匦为献纳。乾元元年,复名曰匦。垂拱
已来,常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遣一人充使,受纳诉状。每日暮进内,而晨出之
也。)
翰林院。(天子在大明宫,其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宫,院在金明门内。
若在西内,院在显福门。若在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
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禀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词
学。武德、贞观时,有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永徽
后,有许敬宗、上官仪,皆召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刘懿之刘祎之兄
弟、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皆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候进止,时号北门
学士。天后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中宗时,上官昭容独当书诏之任。
睿宗时、薛稷、贾膺福、崔湜,又代其任。玄宗即位,张说,陆坚、张九龄、徐
安贞、张垍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
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故尝简当代士人,
以备顾问。至德已后,天下用兵,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尤择名士,
翰林学士得充选者,文士为荣。亦如中书舍人例置学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
人为承旨,所以独承密命故也。德宗好文,尤难其选。贞元已后,为学士承旨者,
多至宰相焉。)
内教坊。(武德已来,置于禁中,以按习雅乐,以中官人充使。则天改为云
韶府,神龙复为教坊。)
习艺馆。(本名内文学馆,选宫人有儒学者一人为学士,教习宫人。则天改
为习艺馆,又改为翰林内教坊,以事在禁中故也。)
秘书省。(隶中书之下。汉代藏书之所,有延阁、广内、石渠之藏。又御史
中丞,在殿内,掌兰台秘书图籍。后汉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属太常寺,
掌禁中图书秘文,后并入中书。至晋惠帝,别置秘书寺,掌中外二阁图书。梁武
改寺为省。龙朔改为兰台,光宅改为麟台,神龙复为秘书省。)
秘书监一员,(从三品。监之名,后汉桓帝置,魏、晋不改。后周谓之外史
下大夫。隋复为秘书监,从第三品。炀帝改为秘书令,武德复为监。龙朔改为兰
台太史,天授改为麟台监,神龙复为秘书监也。)少监二员,(从四品上。少监,
隋炀帝置。龙朔改为兰台侍郎,天授为麟台少监,神龙复为秘书少监。比置一员,
太极初增置一员也。)丞一员。(从五品上。魏武帝置,丞二人。隋置一人,正
第五品也。)秘书监之职,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有二局:一曰著作,二曰太史,
皆率其属而修其职。少监为之贰,丞掌判省事。
秘书郎四员。(从六品上。)校书郎八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
九品下。)主事一人,(从九品上。)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典书八人,楷书
手八十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秘书郎掌甲乙丙丁四部之图籍,谓之四库。经
库类十,史库类十三,子库类十四,集库类三。(事在《经籍志》。)
著作局:(龙朔为司文局。)著作郎二人,(从五品上。龙朔为司文郎中,
咸亨复也。)佐郎四人,(从六品上。)校书郎二人,(正九品上。)正字二人,
(正九品下。)楷书手五人,掌固四人。著作郎、佐郎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
与佐郎分判局事也。
司天台:(旧太史局,隶秘书监。龙朔二年改为秘阁局,久视元年改为浑仪
监。景云元年改为太史监,复为太史局,隶秘书。乾元元年三月十九日敕,改太
史监为司天台,改置官属,旧置于子城内秘书省西,今在永宁坊东南角也。)监
一人,(从三品。本太史局令,从五品下。乾元元年改为监,升从三品,一如殿
中秘书品秩也。)少监二人。(本曰太史丞,从七品下。乾元升为少监,与诸司
少监卿同品也。)太史令掌观察天文,稽定历数。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
异,率其属而占候之。(其属有司历二人,掌造历。保章正一人,掌教。历生四
十一人。监候五人,掌候天文。观生九十人,掌昼夜司候天文气色。)灵台郎二
人,(掌教习天文气色。天文生六十人。)挈壶正二人。(掌知漏刻。司辰七十
人,漏刻典事二十二人,漏刻博士九人,漏刻生三百六十人,典钟一百一十二人,
典鼓八十八人,楷书手二人,亭长、掌固各四人。自乾元元年别置司天台。改置
官吏,不同太史局旧数,今据司天职掌书之也。)凡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苟非
其任,不得预焉。每季录所见灾祥,送门下中书省,入起居注。岁终总录,封送
史馆。每年预造来年历,颁于天下。五官正五员,(正五品。乾元元年置五官,
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丞二员,(正七品。)主簿二员,(正七品。)
定额直五人,五官灵台郎五员,(正七品。旧灵台郎,正八品下,掌观天文之变
而占候之。凡二十八宿,分为十二次,事具《天文志》也。)五官保章正五员,
(正七品。)五官司历五员,(正八品。旧司历二人,从九品上,掌国之历法,
造历以颁四方。其历有《戊寅历》、《麟德历》、《神龙历》、《大衍历》。天
下之测量之处,分至表准,其详可载,故参考星度,稽验晷影,各有典章。)五
官监候五员,(正八品。)五官挈壶正五员,(正九品。)五官司辰十五员。
(正九品。旧挈壶正二员,从八品下。司辰十七人,正九品下。皆掌知漏刻。孔
壶为漏,浮箭为刻,以告中星昏明之候也。)五官礼生十五人,五官楷书手五人,
令史五人,漏刻博士二十人,(漏刻之法,孔壶为漏,浮箭为刻。其箭四十有八,
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冬至之日,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
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分秋分之时,昼夜各五十刻。秋分之后,减昼益夜,
凡九日加一刻。春分已后,减夜益昼,九日减一刻。二至前后,加减迟,用日多。
二分之间,加减速,用日少。候夜以为更点之节。每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
更以击鼓为节,点以击钟为节也。)典钟、典鼓三百五十人,天文观生九十人,
天文生五十人,历生五十五人,漏生四十人,视品十人。(已上官吏,皆乾元元
年随监司新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