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第2/3页)
县,属广平郡。会昌三年,省清漳县入
曲周隋废县。武德四年,复置。会昌三年,省洺水县入。
磁州隋魏郡之淦阳县。武德元年,置磁州,领淦阳、临水、成安三县。四
年,割洺州之临洺、武安、邯郸、肥乡来属。六年,置磁州总管府,领磁、邢、
洺、黎、相、卫六州。其年,废总管府。以临洺、武安、肥乡三县属洺州,磁州
领滏阳、成安、邯郸三县。贞观元年,废磁州,滏阳、成安属相州,以邯郸属洺
州。永泰元年六月,昭义节度使薛嵩请于淦阳复置磁州,领滏阳、武安、昭义、
邯郸四县。州新置,未计户口帐籍。在京师东北一千四百八十五里,至东都六百
六十五里。
滏阳汉武安县地。隋置滏阳县,州所治
邯郸汉县,属广平郡。隋属磁州。州废,属洺州。永泰初,复置磁州,来
属。
武安汉县。隋复置,隶磁州。
昭义永泰元年,廉察使薛嵩特置于滏口之右故临水县城。
邢州上隋襄国郡。武德元年,改为邢州总管府,管邢、温、和、封、蓬、
东龙六州。邢州领龙岗、尧山、内丘三县。四年,平窦建德,罢总管府。割内丘
属赵州,仍省和、温、封三州,以其所领南和、沙河、平县三县来属。又立任县。
五年,割赵州之内丘、柏仁来属。天宝元年,改为钜鹿郡。乾元元年,复为邢州。
旧领县九,户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万九百六十。天宝,户七万一百八十
九,口三十八万二千七百九十八。在京师东北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至东都八百五
十七里。
龙冈汉襄国县,隋改为龙冈,州所治也
沙河隋分龙冈县置。武德元年,置温州。四年,州废,属邢州
南和汉县,后周置南和郡,隋废州为县。武德元年,置和州。四年州废,
县属邢州
钜鹿隋于汉南涘故城置钜鹿县。武德元年,置起州并白起县。四年,废起
州,钜鹿属赵州。仍省白起,并入钜鹿。贞观元年,属邢州。旧治东府亭城。嗣
圣元年,移于今所。
平乡汉钜鹿郡,故郡城在今县北十一里。古钜鹿城,即今治也。隋改平乡
县。
任汉南地。晋置任县,后废。武德四年,复置。旧治苑乡城。
尧山汉柏仁县,至隋不改。武德元年,置东龙州,领柏仁县。四年,平窦
建德,县属赵州。贞观初,属邢州。天宝元年,改为尧山。
内丘汉中丘县。隋改为内丘县,属赵州。贞观初,还属邢州。
赵州汉平棘县,故城在今县南。后魏于昭庆县置殷州,齐改为赵州。隋废,
寻复置赵郡于平棘县。武德元年,张志昂以郡归国,改为赵州,领平棘、高邑、
赞皇、元氏、廮陶、栾城、大陆、柏乡、房子、禋城、鼓城十二县,其年,
以禋城属廉州,以鼓城属深州。四年,改大陆为象城。天宝元年,改为赵郡。乾
元元年,复为赵州。旧领县九,户二万一千四百二十七,口八万五千九百九十二。
天宝,户六万三千四百五十四,口三十九万五千二百三十八。去京师东北一千八
百四十三里,至东都一千三十三里。
平棘汉平棘县,属常山郡。隋自象城移赵州治所于县置。
宁晋汉杨氏县,属钜鹿郡。今治即杨氏城也。后改为廮陶,元魏改为
癭遥,隋复为陶。天宝元年,改为宁晋。
昭庆汉广阿县,属钜鹿郡。后魏置殷州,北齐改为赵州。隋改广阿为大陆。
武德四年,改为象城。天宝元年,改为昭庆,以有建初、启运二陵故也。
柏乡汉县,属钜鹿郡,故城在今县西南十七里。后废。隋于今治彭水之阳,
复置。
高邑汉鄗县,属常山郡。世祖更名高邑,晋代不改。
临城汉房子县,属常山郡。天宝元年,改为临城。
赞皇古无其名,隋置,取赞皇山为名。
元氏汉常山郡所治,故城在今县西。
镇州秦东垣县。汉高改名真定,置恒山郡,又为真定国。历代为常山郡。
治元氏,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北望安乐垒美之,遂移郡治于安乐城,今州城是也。
周、隋改为恒州,后废。义旗初,复置恒州,领真定、石邑、行唐、九门、滋阳
五县,州治石邑。武德元年,陷窦建德。四年,贼平,徙治所于真定,省滋阳县,
又割廉州之禋城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常山郡。乾元元年,复为恒州。兴元元年,
升为都督府。元和十五年,改为镇州。旧领县六,户二万六千一百一十三,口五
万四千五百四十三。天宝领县九,户五万四千六百三十三,口三十四万二千二百
三十四。今领县十一。在京师东北一千七百六十里,至东都一千一百三十六里。
真定隋属高阳郡。武德四年,自石邑移恒州于县为治所。载初元年,改为
中山县。神龙元年,复为真定县。
禋城汉县。唐初,置钜鹿郡,领禋城、桓肆、新丰、宜安四县。武德元年,
改为廉州。其年,陷窦建德。四年,贼平,复置廉州,领禋城、鼓城、毋极四县。
省桓肆、新丰、宜安,并入禋城。贞观元年,废廉州,以鹿城属深州,鼓城、
毋极属定州,禋城属恒州。
石邑汉县,属常山郡。
九门汉县,属常山郡。至隋不改。国初置九门郡,领九门、新市、信义三
县。武德元年,改为观州。五年,州废,省信义、新市二县。以九门隶恒州。
灵寿汉县,属常山郡。义宁元年,置燕州。武德四年,州废,县属井州。
七年州废,属恒州。
行唐汉南行唐县,属常山郡。武德四年,置王城县,属常山郡。武德五年,
省滋阳县并入。长寿二年,改为章武。神龙元年,复为行唐。
井陉汉县,属常山郡。义宁元年,置井陉郡,并苇泽县。武德元年,改为
井州。四年,又以废岳州之房山、蒲吾二县,恒州之鹿泉来属。五年,又以恒州
之灵寿来属。贞观元年,废蒲吾、苇泽二县入井陉。十七年,废井州,以井陉等
三县属恒州。
获鹿汉石邑县地。隋置鹿泉县,属井州。贞观十七年,来属。至德元年,
改为获鹿。
平山汉蒲吾县,属常山郡。隋改为房山县。义宁元年,置房山郡。武德元
年,置岳州,领房山一县。四年,废岳州,房山属恒州。至德元年,改为平山县,
仍以恒州为平山郡。
鼓城汉临平、下曲阳两县之地,属钜鹿郡。隋分禋城于下曲阳故城东五里
置昔阳县,寻改为鼓城。武德四年,属廉州。州废,属定州。大历三年,割属恒
州。
栾城汉关县,属常山郡。后魏于关县古城置栾城县,属赵州。大历三年,
割属恒州。
冀州上隋信都郡。武德四年,改为冀州,领信都、衡水、武邑、枣强、南
宫、堂阳、下博、武强八县。六年,置总管府,移治所于下博,管冀、贝、深、
宗四州。贞观元年,废都督府,移州治于信都。又以下博、武强二县属深州。十
七年,以废深州之下博、武强、鹿城,废观州之阜城来属。龙朔二年,改为魏州
都督府。咸亨三年,复旧。先天二年,割下博、武强、鹿城三县属深州。开元二
年,复以下博、武强还冀州。天宝元年,改为信都。乾元元年,复为冀州。旧领
县六:信都、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户一万六千二十三,口七万二千
七百三十三。天宝领县九,户一十万三千八百八十五,口八十三万五百二十。在
京师东北一千九百七十八里,至东都一千一百里。
信都汉信都国城,今州所治也。后汉改为乐成国,又改安平国。魏、晋后
为冀州所治
南宫汉县,属信都国,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属宗州。贞观元年,属冀州
堂阳汉县,属钜鹿郡。隋旧属冀州
枣强汉县,属清河郡。隋旧也
武邑汉县,属信都国。隋旧。武德四年,分置昌亭县。贞观初省
衡水古无此名,隋开皇十七年,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信都北界、武邑西界、
下博南界、置衡水县,特筑此城
阜城汉县,属渤海郡。隋属冀州。故城在今县东二十里,今城隋筑
蓚汉县,属渤海郡。隋旧隶观州。州废,属德州。故城在今县南十里。贞
观元年,分置观津县,寻省。永泰后,属冀州。
深州武德四年,平窦建德,于河间郡之饶阳县置深州,领安平、饶阳、芜
蒌三县。初治安平,其年,移治饶阳。贞观元年,割故廉州之鹿城,冀州之武强、
下博来属。省芜蒌县。十七年,废深州,以饶阳属瀛州,安平属定州,鹿城、下
博、武强属冀州。先天二年,复割饶阳、安平、鹿城置深州,仍分置陆泽县。天
宝元年,改深州为饶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深州。旧领县五,户二万一百五十六,
口八万七千。天宝,县四,户万八千八百二十五,口三十四万六千四百七十二。
在京师东北二千一十三里,至东都一千二百五十里。
陆泽、先天二年,分饶阳、鹿城界置陆泽县于古鄡城。鄡,汉县,属钜
鹿郡
饶阳汉县,属涿郡。武德四年,分置芜蒌县,贞观元年省。十七年,割属
瀛州。先天二年,迁深州。武德初,为深州所治
束鹿汉安定侯国,今县西七里故城是也。周、齐为安定县,隋改为鹿城。
唐至德元年,改为束鹿
下博汉县,属信都国。隋旧。武德四年,属冀州。贞观元年,改属深州。
十七年,属冀州。先天二年,还深州
安平汉县,属涿郡。武德初,置深州,以县属。十七年,州废,属定州。
先天二年,来属
武强汉武隧县,属河间国。晋改为武强。武德四年,属冀州。贞观元年,
属深州
博野汉蠡吾县,属涿郡。后汉分置博陵县,后魏改为博野。武德五年,置
蠡州,领博野、清苑,割定州之义丰三县。八年,州废,三县各还本属。九年,
复立蠡州,领博野、清苑二县。贞观元年,废蠡州,博野、清苑属瀛州。永泰中,
属深州
乐寿汉乐成县,属河间国。城在今县东南十六里。后魏移县东北,近古乐
寿亭,因改为乐寿。隋属河间郡。永泰中,割属深州。
沧州上汉渤海郡,隋因之。武德元年,改为沧州,领清池、饶安、无棣三
县,治清池。其年,移治饶安。四年,平窦建德,分饶安置鬲津县。五年,以清
池属东盐州。六年,以观州胡苏县来属,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滴河、
厌次、阳信、乐陵四县来属。贞观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废景州之长芦、南皮、
鲁城三县,废东盐州之盐山、清池二县,并来属。又以滴河、厌次二县属德州,
以胡苏属观州,仍移治于清池。又省鬲津入乐陵,省无棣入阳信。八年,复置无
棣县。十七年,以废观州之弓高、东光、胡苏来属。割阳信属棣州。天宝元年,
改为景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沧州。旧领县十,户二万五十二,口九万五千七百
九十六。天宝领县十一,户十二万四千二十四,口八十二万五千七百五。在京师
东北二千二百一十八里,去东都一千三百八十二里。
清池汉浮阳县,渤海郡所治。隋改为清池县,治郭下。武德四年,属景州。
五年,改属东盐州。贞观元年,改属沧州
盐山汉高城,古县在南。隋改为盐山。武德四年,置东盐州,领县一。五
年,又割景州之清池来属,仍置浮水县。贞观元年,省东盐州及浮水县,以清池
属沧州
南皮汉县,属渤海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属景州。贞观元年,改属沧
州。
长芦汉参户县,属渤海郡。后周改为长芦。武德四年,割沧州之清池、南
皮二县,瀛州之鲁城、平舒、长芦三县,于此置景州。其年,陷刘黑闼。五年,
贼平,置景州总管府,管沧、瀛、东盐、景四州。又分清池县属东盐州。贞观元
年,废景州,以平舒属瀛州,南皮、鲁城、长芦三县属沧州。旧治永济河西,开
元十六年,移于今治。
乐陵汉旧县,属平原郡。隋不改。武德四年,属棣州。六年,省棣州,以
县属沧州。
饶安汉千童县,属渤海郡。后汉改为饶安,隋因之。武德元年,移治故千
童城,仍移州治于此。六年,州移治胡苏。贞观十二年,移县治故浮水城。
无棣汉阳信县,属渤海郡。改为无棣。贞观元年,并入阳信。八年,复置。
大和二年,属棣州,又复还沧州。
临津汉东光县地。隋于故胡苏亭置胡苏县。武德四年,属观州。贞观十七
年,属沧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津。
乾符隋鲁城县。武德四年,属景州。贞观元年,改属沧州。乾符年,改为
乾符。
景州汉鬲县地,属平原郡。隋置弓高县,属渤海郡。武德四年,于县置观
州,领弓高、蓚、阜城、东光、安陵、胡苏、观津七县。六年,以胡苏属沧州。
贞观元年,省观津县,复以胡苏来属。十七年,废观州,以东光、胡苏属沧州,
蓚县、安陵属德州,阜城属冀州。贞观二年,又于弓高县置景州,又以弓高、东
光、胡苏来属。长庆元年,废景州,四县亦还本属。二年,复于弓高置景州。大
和四年废,县属沧州。景福元年,复于弓高置景州,管东光、安陵三县。天祐五
年,移州治于东光县。领县六,户一万一千三,口五万七千五百三十二。在京师
东北二千九百里,至东都一千三百里。
弓高汉鬲县,属平原郡。隋置弓高县,后于县治置观州、景州。兴替不常,
事在《州说》中
东光汉县,属渤海郡。历代不改
安陵隋宣府镇。武德四年,置安陵县,属观州。贞观十七年,废观州,改
属德州。永徽二年,移治白社桥。景福元年,改属景州。
德州汉平原郡。隋置德州,又为平原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后,置德州,
领安德、般、平原、长河、将陵、平昌六县。其年,置总管府,管博、德、棣、
观四州。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割沧州之滴河、厌次来属。十七年,废般县,以
滴河、厌次二县属棣州。又以废观州之蓚县、安陵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平原郡。
乾元元年,复为德州。旧领县八,户一万一百三十五,口五万二千一百四十一。
天宝领县七,户八万三千三百一十一,口六十五万九千八百五十五。至京师一千
九百八十二里,去东都一千一百三十八里。
安德汉县,属平原郡。今州治,至隋不改
平原汉旧平源郡所治,故城在今县西南二十五里。今县治城,北齐所筑
长河汉广川县,属信都国,后废。隋于旧广川县东八十里置新县,今治是
也。寻改为长河县,为水所坏。元和四年十月,移就白桥,于水济河西岸置县,
东去故城十三里。十年,又置河东小胡城
将陵汉安德县。隋分安德于将陵故城置此县
平昌汉县,属平原郡。故城在今县东三十里。大和二年,割属齐州,又还
德州。
定州上后汉中山国。后魏置安州,寻改为定州。隋改博陵郡,又复为高阳
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定州,领安喜、义丰、北平、深泽、毋极、唐昌、
新乐、恒阳、唐、望都等十县。其年,置总管府,领定、恒、井、满、廉五州。
六年,昇为大总管府,管定、洺、相、磁、黎、冀、深、蠡、沧、瀛、魏、贝、
景、博、赵、宗、观、廉、井、邢、栾、德、卫、满、幽、易、燕、檀、平、营
等三十二州。七年,改为都督府,管定、恒、满、井、赵、廉、栾、蠡等八州。
贞观元年,以废廉州之鼓城来属。五年,废都督府。十七年,以废深州之安平来
属。先天二年,以安平还深州。天宝元年,改为博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定州。
大历三年,以鼓城隶恒州,曲阳隶洹州。九年,废洹州,曲阳复来属。贞观十三
年,复为大都督府,十四年废,依旧为上州。旧领县十一,户二万五千六百三十
七,口八万六千八百六十九。天宝,户七万八千九十,口四十九万六千六百七十
六。在京师东北二千九百六里,至东都一千二百里。
安喜汉卢奴县,属中山国。慕容垂改为不连,北齐改为安喜,隋改为鲜虞
县。武德四年,复为安喜,州所治也
义丰汉安国县,属中山国。隋自皇阝城移于郑德堡置,今县治。后仍改为
义丰。万岁通天二年,契丹攻之不下,则天改为立节县。神龙中,复旧名
北平汉县,属中山国。万岁通天二年,契丹攻之不下,乃改为徇忠县。神
龙元年,复旧名
望都武德四年,分安喜、北平二县置。初治安险故城,贞观八年,移于今
治。
安险汉县,属中山国。
曲阳汉上曲阳县,属常山郡。隋改为恒阳。大历三年,属洹州。九年,复
来属。元和十五年,改为曲阳。
陉邑汉苦陉县,属中山国。章帝改为汉昌,曹魏改为魏昌,隋改为隋昌。
武德四年,改为唐昌。天宝元年,改为陉邑。
唐汉县,属中山国。旧治古公城,圣历元年,移于今所。新乐古鲜虞子
国。汉新市县,属中山郡。隋改为新乐。
祁州中景福二年,定州节度使王处存奏请于本部无极县置祁州。州新置,
未计户口帐籍。在京师东北二千二百一十里,至东都一千三百二十里。
无极汉县,属中山国。“无”本作“毋”字。武德四年,属廉州。贞观
元年,属定州。万岁通天二年,改“毋”字为“无”
深泽汉县,属中山国。至隋不改。属定州。隋徙治滹沱北,本县治也,隋
末陷城。武德四年,复立县。景福二年,割属祁州。
易州中隋上谷郡。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为易州,领易、涞水、永乐、
遂城、乃五县。五年,割乃县置北义州。州废,以乃来属。开元二十三年,分置
五回、楼亭、板城三县。天宝元年,改为上谷郡,复隋旧名。乾元元年,复为易
州。旧领县五,户一万二千八百二十,口六万三千四百五十七。天宝领县八,户
四万四千二百三十,口二十五万八千七百七十九。今领县六。在京师东北二千三
百三十四里,至东都一千四百六十三里。
易汉故安县,属涿郡。隋为易县
容城汉县,属涿郡。改为乃县。武德五年,置北义州,领乃,又割幽州之
固安、归义属之。贞观元年,废北义州,三县各还本属,圣历二年,契丹入寇,
固守得全,因改名全忠县。天宝元年,改为容城
遂城汉北新城县,属中山国。后魏改为新昌,隋末为遂城
涞水汉乃县,属涿郡。隋属上谷郡
满城汉北平县地,后魏置永乐县,隋不改。天宝元年,改为满城。五回开
元二十三年,剌史卢晖奏分易县置城于五回山下,因名之。二十四年,迁于五公
城。晖又奏置楼亭、板城二县。天宝后废。
瀛州上隋河间郡。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为瀛州,领河间、乐寿、景
城、文安、束城、丰利六县,五年,又置武垣、任丘二县。贞观元年,省丰利入
文安,省武垣入河间,割蒲州之高阳、鄚,故景州之平舒,故蠡州之博野、清
苑五县来。又以景城属沧州。景云二年,割鄚、任丘、文安、清苑四县属靺州。
天宝元年,改为河间郡。乾元元年,复为瀛州。旧领县十:河间、高阳、乐寿、
博野、清苑、靺、任丘、文安、平舒、束城。景云二年,分靺、文安、任丘、清
苑置靺州。大历后,割博野、乐寿隶深州。旧户三万五千六百五,口十六万四千。
天宝领县六,户九万八千一十八,口六十六万三千一百七十一。今领县五。在京
师东北二千二百里,至东都一千三百二里。
河间汉州乡县地,属涿郡。隋为河间县
高阳汉县,属涿郡。隋旧。武德四年,于县置蒲州,领高阳、博野、清苑
三县,属蠡州。八年,二县又割属蒲州。九年,复隶蠡州。贞观元年,废蒲州,
以靺、高阳二县属瀛州
平舒汉东平舒县,属渤海郡。后去“东”字,隋不改。武德四年,属景州,
贞观元年,属瀛州
束城汉束州县,属渤海郡。隋曰束城,属河间郡
景城汉县,属渤海郡。武德四年,属瀛州。贞观元年,属沧州。大中后,
割属瀛州。
莫州上本瀛州之鄚县。景云二年,于县置鄚州,割瀛州之鄚、任丘、
文安、清苑,幽州之归义等五县属之。其年,归义复还幽州。开元十三年,以
“鄚”字类“郑”字,改为莫。天宝元年,改为文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莫州。
管县六:莫、文安、任丘、清苑、长丰、唐兴。天宝领县六,户五万三千四百九
十三,口三十三万九千九百七十二。去京师二千三百一十里,至东都一千四百三
十里。
莫汉县,属涿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属蒲州。贞观元年,改属瀛州。
景云二年,割属莫州
清苑汉乐乡县,属信都国。隋为清苑。武德四年,属蒲州,贞观元年,改
属瀛州。景云二年,属莫州
文安汉县,属渤海郡,至隋不改,故城在今县东北。旧属瀛州,景云二年
来属
任丘隋县,后废,武德五年,分莫县复置
长丰开元十九年,分文安、任丘二县置
唐兴如意元年,分河间县置武昌县,属瀛州。长安四年,改属易州。其年,
还隶瀛州。神龙元年,改为唐兴县。景云二年,改属莫州。
幽州大都督府隋为涿郡。武德元年,改为幽州总管府,管幽、易、平、檀、
燕、北燕、营、辽等八州。幽州领蓟、良乡、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
等八县。二年,又分潞县置玄州,领一县,隶总管。四年,窦建德平,固安县属
北义州。六年,改总管为大总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为大都督府,又改涿县
为范阳。九年,改大都督为都督。幽、易、景、瀛、东盐、沧、蒲、蠡、北义、
燕、营、辽、平、檀、玄、北燕等十七州。贞观元年,废玄州,以渔阳、潞二县
来属。又废北义州,以固安来属。八年,又置归义县。都督幽、易、燕、北燕、
平、檀六州。乾封三年,置无终县。如意元年,分置武隆县。景龙三年,分置三
河县。开元十三年,升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渔阳、玉田、三河置蓟州。天宝
元年,改范阳郡。属范阳、上谷、妫川、密云、归德、渔阳、顺义、归化八郡。
乾元元年,复为幽州。旧领县十:蓟、潞、雍奴、渔阳、良乡、固安、昌平、范
阳、归义也。户二万一千六百九十八,口十万二千七十九。天宝,县十,户六万
七千二百四十二,口十七万一千三百一十二。今领县九。在京师东北二千五百二
十里,至东都一千六百里。
蓟州所治。古之燕国都。汉为蓟县,属广阳国。晋置幽州,慕容隽称燕,
皆治于此。自晋至隋,幽州刺史皆以蓟为治所
幽都管郭下西界,与蓟分理。建中二年,取罗城内废燕州廨署,置幽都县,
在府北一里。
广平天宝元年,分蓟县置。三载复废。至德后,复分置
潞后汉县,属渔阳郡,隋不改。武德二年,于县置玄州,仍置临泃县。
玄州领潞、临泃、渔阳、无终四县。贞观元年,废玄州,省临泃、无终二县,
以潞、渔阳属幽州
武清后汉雍奴县,属渔阳郡。历代不改。天宝元年,改为会昌县。天宝元
年,改为永清
永清如意元年,分安次县置武隆县。景云元年,改为武清
安次汉县,属渤海郡,至隋不改。隋属幽州
良乡汉县,属涿郡,至隋不改
昌平后汉县,属广阳国,故城在今县东南。隋属涿郡。
涿州本幽州之范阳县。大历四年,幽州节度使朱希彩奏请于范阳县置涿州,
仍割幽州之范阳、归义、固安三县以隶涿,属幽州都督。州新置,未计户口帐籍。
至京师二千四百里,至东都一千四百八十里。
范阳汉涿郡之涿县也,郡所治。曹魏文帝改为范阳郡。晋为范阳国,后魏
为范阳郡,隋为涿县。武德七年,改为范阳县。大历四年,复于县置涿州
新昌汉县名,后废。大历四年,复析固安县置
归义治易县地,属涿郡。北齐省入鄚县。武德五年,于县置北义州。贞
观元年,与州同省。八年,复置,改属幽州。分置涿州,又来属
固安汉县,属涿郡。武德四年,属北义州,移治章信城。贞观元年,省义
州,以县属幽州,乃移于今治。今治城,汉方城县地,属广阳国
新城大历四年,析置。
蓟州开元十八年,分幽州之三县置蓟州。天宝元年,改为渔阳郡。乾元元
年,复为蓟州。天宝领县三,户五千三百一十七,口二万八千五百二十一。至京
师二千八百二十三里,至东都一千二十三里。
渔阳后汉县。属渔阳国。秦右北平郡所治也。隋为渔阳县。武德元年,属
幽州。二年,改属玄州,又分置无终县。贞观元年,属幽州,省无终。神龙元年,
改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十八年于县置蓟州,乃隶之
三河开元四年,分潞县置,属幽州。十八年,改隶蓟州
玉田汉无终县,属右北平郡。乾封二年,于废无终县置,名无终,属幽州。
万岁通天二年,改为玉田县。神龙元年,割属营州。开元四年,还属幽州。八年,
又割属营州。十一年,又属蓟州。
檀州后汉傂奚县,属渔阳郡。隋置安乐郡,分幽州燕乐、密云二县隶之。
武德元年,改为檀州。天宝元年,改为密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檀州。旧领县二,
户一千七百三十七,口六千四百六十八。天宝,户六千六十四,口三万二百四十
六。在京师东北二千六百五十七里,至东都一千八百四十四里。
密云隋县。州所治
燕乐隋县。后魏于县置广阳郡。后废。旧治白檀故城,长寿二年,移治新
城。即今治也。
妫州隋涿郡之怀戎县。武德七年,讨平高开道,置北燕州,复北齐旧名。
贞观八年,改名妫州,取妫水为名。长安二年,移治旧清夷军城。天宝元年,改
名妫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妫州。旧领县一,户四百七十六,口二千四百九十。
天宝,户二千二百六十三,口一万一千五百八十四。在京师东北二千八百四十二
里,至东都一千九百一十里。
怀戎后汉潘县,属上谷郡。北齐改为怀戎。妫水经其中,州所治也
妫川天宝后析怀戎县置,今所。
平州隋为北平郡。武德二年,改为平州,领临渝、肥如二县。其年,自临
渝移治肥如,改为卢龙县,更置抚宁县。七年,省临渝、抚宁二县。天宝元年,
改为北平郡。乾元元年,复为平州。旧领县一,户六百三,口二千五百四十二。
天宝领县三,户三千一百一十三,口二万五千八十六。在京师东北二千六百五十
里,至东都一千九百里。
卢龙后汉肥如县,属辽西郡,至隋不改。武德二年,改为卢龙县,复开皇
旧名
石城汉县,属右北平。贞观十五年,于故临渝县城置临渝。万岁通天二年,
改为石城,取旧名
马城开元二十八年,分卢龙县置。
顺州下贞观六年置,寄治营州南五柳城。天宝元年,改为顺义郡。乾元元
年,复为顺州。旧领县一,户八十一,口二百一十九。天宝,户一千六十四,口
五千一百五十七。
宾义郡所理,在幽州城内。
归顺州开元四年置,为契丹松漠府弹汗州部落。天宝元年,改为归化郡。
乾元元年,复为归顺州。天宝领县一,户一千三十七,口四千四百六十九。在京
师二千六百里,至东都一千七百一十里。
怀柔州所理也。
营州上都督府隋柳城郡。武德元年,改为营州总管府,领辽、燕二州,领
柳城一县。七年,改为都督府,管营、辽二州,贞观二年,又督昌州。三年,又
督师、崇二州。六年,又督顺州。十年,又督慎州。今督七州。万岁通天二年,
为契丹李万荣所陷。神龙元年,移府于幽州界置,仍领渔阳、玉田二县。开元四
年,复移还柳城。八年,又往就渔阳。十一年,又还柳城旧治。天宝元年,改为
柳城郡。乾元元年,复为营州。旧领县一,户一千三十一,口四千七百三十二。
天宝,户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在京师东北三千五百八十九里,至东
都二千九百一十里。
柳城汉县,属辽西郡。室韦、靺鞨诸部,并在东北。远者六千里,近者二
千里。西北与奚接界,北与契丹接界。
燕州隋辽西郡,寄治于营州。武德元年,改为燕州总管府,领辽西、泸河、
怀远三县。其年,废泸河县。六年,自营州南迁,寄治于幽州城内。贞观元年,
废都督府,仍省怀远县。开元二十五年,移治所于幽州北桃谷山。天宝元年,改
为归德郡。乾元元年,复为燕州。旧领县一,无实土户。所领户出粟皆靺鞨别种,
户五百。天宝,户二千四十五,口一万一千六百三。两京道里,与幽州同。
辽西州所治县也。
威州武德二年,置辽州总管,自燕支城徙寄治营州城内。七年,废总管府。
贞观元年,改为威州,隶幽州大都督。所领户,契丹内稽部落。旧领县一,户七
百二十九,口四千二百二十二。天宝,户六百一十一,口一千八百六十九。两京
道里,与涿州同。
威化后契丹陷营州乃南迁,寄治于良乡县石窟堡,为威化县,州治也。
慎州武德初置,隶营州,领涑沫靺鞨乌素固部落。万岁通天二年,移于淄、
青州安置。神龙初,复旧,隶幽州。天宝领县一,户二百五十,口九百八十四。
逢龙契丹陷营州后南迁,寄治良乡县之故都乡城,为逢龙县,州所治也。
玄州隋开皇初置,处契丹李去闾部落。万岁通天二年,移于徐、宋州安置。
神龙元年,复旧。今隶幽州。天宝领县一,户六百一十八,口一千三百三十三。
静蕃州治所,范阳县之鲁泊村。
崇州武德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置崇州、鲜州,处奚可汗部落,隶营州都
督。旧领县一,户一百四十,口五百五十四。天宝,户二百,口七百一十六。
昌黎贞观二年,置北黎州,寄治营州东北废杨师镇。八年,改为崇州,置
昌黎县。契丹陷营州,徙治于潞县之古潞城,为县。
夷宾州乾封中,于营州界内置,处靺鞨愁思岭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
天二年,迁于徐州。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领县一,户一百三十,口六百四十
八。
来苏自徐州还寄于良乡县之古广阳城,为县。
师州贞观三年置,领契丹室韦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迁于青
州安置。神龙初,改隶幽州都督。旧领县一,户一百三十八,口五百六十八。天
宝,户三百一十四,口三千二百一十五。
阳师初,贞观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阳师镇,故号师州。神龙中,自青州还寄
治于良乡县之故东闾城,为州治,县在焉。
鲜州武德五年,分饶乐郡都督府奚部落置,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元年,
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改隶幽州。天宝领县一,户一百七,口三百六十七。
宾从初置营州界,自青州还寄治潞县之古潞城。
带州贞观十九年,于营州界内置,处契丹乙失革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
通天元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放还,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五百六
十九,口一千九百九十。
孤竹旧治营州界。州陷契丹后,寄治于昌平县之清水店,为州治。
黎州载初二年,析慎州置,处浮渝靺鞨乌素固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
天元年,迁于宋州管治。神龙初还,改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五百六十九,
口一千九百九十一。
新黎自宋州迁寄治于良乡县之故都乡城。
沃州载初中,析昌州置,处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州陷契丹,乃迁于幽
州,隶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一百五十九,口六百一十九。
滨海沃州本寄治营州城内,州陷契丹,乃迁于蓟县东南回城,为治所。
昌州贞观二年置,领契丹松漠部落,隶营州都督。万岁通天二年,迁于青
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旧领县一,户一百三十二,口四百八十七。天宝,
户二百八十一,口一千八十八。
龙山贞观二年,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静蕃戍。七年,移治于三合镇。营州陷
契丹,乃迁于安次县古常道城,为州治。
归义州总章中置,处海外新罗,隶幽州都督。旧领县一,户一百九十五,
口六百二十四。
归义在良乡县之古广阳城,州所治也。
瑞州贞观十年,置于营州界,隶营州都督,处突厥乌突汗达干部落。咸亨
中,改为瑞州。万岁通天二年,迁于宋州安置。神龙初还,隶幽州都督。旧领县
一,户六十,口三百六十五。天宝,户一百九十五,口六百二十四。
来远旧县在营州界。州陷契丹,移治于良乡县之故广阳城。信州万岁通
天元年置,处契丹失活部落,隶营州都督。二年,迁于青州安置。神龙初还,隶
幽州都督。天宝领县一,户四百一十四,口一千六百。
黄龙州所治,寄治范阳县。
青山州景云元年,析玄州置,隶幽州都督。领县一,户六百二十二,口三
千二百一十五。
青山寄治于范阳县界水门村。
凛州天宝初置于范阳县界,处降胡。领县一,户六百四十八,口二千一百
八十七。
安东都护府总章元年九月,司空李勣平高丽。高丽本五部,一百七十六城,
户六十九万七千。其年十二月,分高丽地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置安
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以统之。用其酋渠为都督、刺史、县令,令将军薛仁贵以兵二
万镇安东府。上元三年二月,移安东府于辽东郡故城置。仪凤二年,又移置于新
城。圣历元年六月,改为安东都督府。神龙元年,复为安东都护府。开元二年,
移安东都护于平州置。天宝二年,移于辽西故郡城置。至德后废,初置领羁縻州
十四,户一千五百八十二。去京师四千六百二十五里,至东都三千八百二十里。
新城州都督府、辽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南苏州、木
底州、盖牟州、代那州、仓岩州、磨米州、积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凡
此十四州,并无城池。是高丽降户散此诸军镇,以其酋渠为都督、刺史羁縻之。
天宝,领户五千七百一十八,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六。
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
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至德之后,入据河朔,其部落
之名无存者。今记天宝承平之地理焉。
山南道
山南西道
梁州兴元府隋汉川郡。武德元年,置梁州总管府,管梁、洋、集、兴四州。
梁州领南郑、褒中、城固、西四县。二年,改城固为唐固,割西县置褒州。三年,
置白云县。七年,改总管为都督,督梁、洋、集、兴、褒五州。梁州领南郑、褒
中、白云四县。八年,废褒州,以西、金牛二县来属。九年,省白云县入城固。
贞观三年,复改唐固为城固。五年,改褒中为褒城。六年,废都督府。八年又置,
依旧督梁、洋、集、壁四州。十七年又罢。显庆元年,复置都督府,督梁、洋、
集、壁四州。开元十三年,改梁州为褒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