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卷 历练中原之琴 第24章 初见端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卷 历练中原之琴 第24章 初见端倪 (第2/3页)

黑衣人转眼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翌日清晨,千载寺后山竹林,有一人正在舞动青钢长剑,这就是裴旻。

    一个多月来,裴旻的身子几已康复如昔,练武之人,多日不活动筋骨,反觉浑身不自在,这几日,天刚蒙蒙亮,他总带上青钢剑,到后山竹林中习练剑术。

    清晨的竹林,一切是那样的清新自然。

    成片的竹林里,一颗颗碗口粗的大楠竹,时而挨挨挤挤,时而三五成堆,这些大楠竹青翠而挺拔,高耸入云天,而竹叶上还有那颗颗晶亮晶亮的晨露在叶脉滑动,在叶尖垂悬欲滴。地上铺满了柔软的枯竹叶,枯叶丛中,竹笋悄悄的探出头来张望着这个陌生的世界,这也是一种新的生命力。

    竹笋,生于土中,有笋壳似襁褓紧紧包裹,四周昏黑,乱石坚土环绕身畔,但它无畏般的冲破桎梏,破土而出,现世之初便涌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而后,竹笋如果没有成为人们口中美味可口的食物,它便头指苍天,不停向上,节节攀升,直至我们仰望。

    竹,剖开其身,腹中空空,正如“虚怀若谷”,需要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这是其虚心的一面。

    竹,生来遒劲,一身傲骨,狂风暴雨之下轻不易折,即使其身已断,却仍如牛皮筋一般的坚韧;锯断竹节,小的可以做成乐器,大的可以盛物,可以盖楼。劈开成条,可以编织成器:竹筐、竹篮、竹篓、扁担……供人使用。

    竹,投之以火,燃烧其身,一阵噼噼啪啪声中,它毫不犹豫的献出最后的热情。就算化为灰烬,也是极好的肥料

    当你欣喜于竹叶上晶莹的晨露拨动心弦的时候,你却可能不知道:竹叶,也可入药,可清热除烦,可生津利尿;而竹根可以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又或者,荒山野岭之竹,却是默默的,在那山岭沟壑中顽强生存,长年累月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的风吹雨打,它仍是“咬定青山”,无怨无悔。

    竹不开花,却四季常青,清风中的萧瑟声声,月夜中的疏朗身影,朴实无华却令人动容。

    何况,很少有独立一根的竹,竹,往往是成片的,或许是万顷碧波,或许仅仅是农村老屋旁的十来株,但郁郁葱葱的竹林,意味着团结与合作---独竹不成林,成林抗狂风。

    这就是四君子之一的竹,这也是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它向上顶天立地,俯身倾尽所有。

    竹有“六心”:向上之心,谦虚之心,坚韧之心,奉献之心,朴素之心,团结之心。

    人若有此“六心”,则万事可成,放之四海而皆准,水到渠成必有为。

    就在这静谧竹林中,裴旻挥动长剑,剑光霍霍,脚步连环,剑风不断卷起地上的残叶,他手上不停,连连七十二剑堪堪使完。

    他身子一纵,砍下一段楠竹,飞起一脚,将这段楠竹踢至空中,他手中长剑挥动,上下连连劈出六剑,手腕一抖,长剑向地上射去,剑身斜斜插入土中,再看那段楠竹,在瞬间被劈成七截,散落在地,被劈开的竹节长短出奇一致。看来裴旻用剑分寸拿捏渐准,剑术已然更上一层楼。

    一盏茶的功夫,裴旻已练得汗流浃背,于是乎,他坐在长剑之畔,用手帕拭去额头汗珠,再用丝巾轻轻擦拭长剑,用剑之人,往往爱剑如命,剑,就是剑客的第二生命,一个剑客,对自己的剑往往是十分的爱惜,无论这把剑是普通还是珍贵。

    擦拭完毕,收剑入鞘。抬眼一望,天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