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八十章 十万大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百八十章 十万大军 (第2/3页)

个假设成立,牙帐就要及时调整策略,大漠就要做好南北大战立即爆的准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退一步说,即便这个假设不成立,牙帐也要做好万全准备,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土不会立即攻打大漠。

    裴世矩西行是事实,中土皇帝滞留北疆迟迟不回东都也是事实。既然中土皇帝不回东都,也就不可能动第二次西征,不可能与西突厥大打出手,那么裴世矩西行的目的也就呼之欲出,十有**是说服西突厥联手攻打大漠,恰好西突厥要遏制和削弱大漠,中土要开疆拓土,双方各取所需,当然一拍即合。由此再看中土皇帝滞留北疆,其意图就很明显了,就是选择一个恰当时机,亲自指挥中土大军北征大漠。

    从这个推断出,牙帐必须在碛南部署重兵,全力防备中土,如此一来大漠不但不能与西突厥大打出手,反而要满足西突厥的利益要求,说服西突厥改弦易辙,双方联手抗御中土。

    此事禀报牙帐需要时间,牙帐改变策略也需要时间,所以阿史那伊顺打定主意强硬到底,一拖到底,以重兵威胁安东来吸引东都的注意力,迫使东都不得不加大对安东的支持力度,不得不加强幽燕一线的长城镇戍,如此就必然会影响到东都的军事部署,延误中土大军北上攻击的步伐。

    =

    二月初七,河北高阳宫,皇帝行在。

    裴世矩再奏。

    鉴于中枢至今没有形成第三次东征之决策,那么第三次东征即便成行,也没有充足时间攻城掠地了,攻克平壤摧毁高句丽的愿望依旧难以实现,估计最好结果也就是逼迫高句丽投降,但东征三年,劳师动众,损兵折将,耗尽国力,仅仅得到一个“投降”战果,是远远不能弥补中土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更不能拯救圣主和中央因东征而惨遭重创的威权。

    唯有摧毁高句丽,灭亡高句丽,将其纳入中土版图,才能实现东征预期之目标,才能拯救圣主和中央的威权,才能祭奠阵亡将士之英魂。

    为此,李平原做出承诺,他将率十万大军远征高句丽,并于本月底开始东进,兵锋直指平壤城,不惜一切代价摧毁高句丽,若不能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与平壤城玉石俱焚,绝不带一兵一卒退过鸭绿水。

    为兑现其承诺,李平原提出要求,远征军渡过辽水后,只要坚守鸭绿水西岸即可,这样既可以牵制高句丽军队,又能断绝安东将士的退路。若其攻克平壤,则皆大欢喜,若其与平壤打个两败俱伤,平壤也支撑不住了,远征大军呼啸而至,一鼓可下,如此可确保实现灭亡高句丽之目标。

    同时,安东大军损失殆尽,白贼、李子雄等祸患也就被彻底铲除,而圣主所担心的,齐王与安东军队会合于东征战场,导致东征战局失控之危险,亦不复存在。

    圣主很高兴。裴世矩没有让他失望,果然控制了安东大局,再次驾驭了李平原,并驱使安东大军顺利进入了东征战场,从而为他说服中枢通过第三次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