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九章 两大阻力 (第2/3页)
正好“讨好”了圣主。
中枢里的主战派也需要裴世矩的妥协,裴世矩是主掌外交事务,是中枢持“主和”立场的重要人物,是一面“大旗”,“大旗”倒戈了,“主战”之声也就能摧枯拉朽般席卷中枢了。
另外随着杨玄感迅败亡,东都危机结束,政治清算即将开始,两京政治斗争风暴呼啸而至,此刻中枢里的保守力量急需缓和与改革派之间的激烈矛盾,以最大程度地维护西京利益。纳言苏威做为中枢保守派的“领袖”,理所当然需要一个缓和矛盾的契机,正好纳言苏威在未来决策上也是持“主和”立场,因此裴世矩的妥协,恰好就给了苏威这样一个契机,我可以放弃“主和”支持你继续东征,不过前提是你必须把政治清算控制在一个恰当范围内,不要损害到西京的政治利益。
裴世矩名义上是劝谏,实际上就是向圣主表达他对目前国内形势的乐观态度,而东征若想继续下去,尚需外部形势的配合,外部形势如何走向则取决于东、西两部突厥与中土的关系。裴世矩有信心巩固和加深与西突厥之间的结盟,迅扭转和稳定西土局势,而东。突厥这边因为北疆镇戍力量严重不足,仅靠外交手段事实上难以改善南北关系,即便中土妥协让步也不会有太大成果,当务之急是巩固和加强北疆镇戍力量,唯有如此才能缓和紧张的南北关系,给继续东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圣主一听心情大好。在中枢核心决策层,继续东征的最大阻力就来自苏威和裴世矩。苏威好办,杨玄感败亡,东都危机结束,圣主和中枢就能以政治清算来胁迫西京做出妥协,苏威最终只能放弃“主和”。这样最后就剩下裴世矩了,虽然裴世矩西行需要时间,或许来年春天都未必能返回东都,但做为在外交事务上最具权威的中枢重臣,他的支持至关重要,这不仅意味着他对未来形势的看法乐观了,可以影响到一大片中枢大臣,而且他还有了把东征进行到底的动力,而这个动力足以保证裴世矩不会在西行一事上“消极怠工”或者以西土危局来要挟中枢放弃东征,相反,他会积极完成西行使命以确保东征的成功。
深夜,圣主急召中枢重臣,再议北疆局势,但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有数,就是商议东征的决策。
初四日圣主曾召集中枢重臣们讨论过北疆局势,为巩固和加强镇戍力量,做出了在适当时间进行人事调整的决策。何谓适当时间?“主战”和“主和”派争执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圣主非常不满,诏令内史舍人封德彝火南下高阳,明确向中枢核心层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虽然这一意愿十分不确定,但最起码说明圣主心情焦灼,迫切希望北疆镇戍危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以缓解甚至是解决。
今日再议,形势大不一样。杨玄感败亡东都危机结束后,动第三次东征的国内条件基本具备,未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