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 封德彝的选择 (第3/3页)
在的波斯人太强大,西突厥人必须联手大秦人才能与其抗衡,但大秦人需要从战争废墟站起来,所以葱岭以西的战争旷日持久,十年内结束的可能性很小,这也是西突厥人为什么先集力量经略西域的原因所在,它必须确保自己“东线”的安全。
也是说,从这一未来趋势分析,南北大战不是会不会爆,而是何时爆,不是土想不想打,而是北虏必须要打。
如果大漠北虏不打土,不在最短时间内打土,西突厥人“坐不住了”,因为西突厥人的时间非常紧张。西突厥人不打波斯人,并不意味着波斯人不打它,如果波斯人为了切断“丝路”对大秦人的帮助,断绝大秦人的“救命稻草”,突然出兵打它,西突厥人是两线作战,处境太艰难了,为此西突厥人必须抢时间,必须尽快联合土打大漠北虏。而土也确实有北伐的意愿和动力,圣主和枢也的确需要北伐的胜利来逆转政治危局。如此东西夹击,土与大漠北虏的战争开始了,两虎还是相争了,但第三只老虎在一边虎视眈眈,这对大漠北虏太不利,到那时即便西突厥人“出工不出力”,大漠北虏也是难以招架,不死也要脱层皮。
所以从大漠北虏的立场来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殊死一搏,不如与土打一仗,这样好歹是两只老虎打架,另外一只躲在一边看热闹,这对大漠北虏有利了,即便损失较大,但也不会有败亡之祸。更重要的是,等到西突厥人与波斯人的战争开始后,葱岭以东是两虎相争的格局,土从战争的“泥塘”爬起来恢复力量之后,还是要北伐,还是要横扫大漠,因此对大漠北虏来说,迟打也是打,早打也是打,倒不如早打,这样大漠北虏还能借助到西突厥人的力量,还能在战争占据一些优势,算结果两败俱伤也能接受,毕竟大漠北虏给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展时间。
“圣,今日议事,主和者之所以集体失声,原因在如此。”封德彝直言不讳地说道,“西北危机迫使我土必须加强与西突厥人之间的盟约,如此我们只能答应西突厥人,与其联手攻打大金山,这等于向大漠北虏宣战,等于逼迫大漠北虏与我土一决死战,所以南北大战很快要爆,乐观估计也两三年之内的事。”
“当然,对大漠北虏抱有幻想,坚持主和立场的大有人在,原因是他们并不了解葱岭以西的局势,也不认同裴侍郎对未来趋势的推演,但臣相信裴侍郎。裴侍郎主持外事几十年,当今朝堂,若论外事,他是绝对权威。所以臣认为,现在我们不是要权衡断绝燕北走私的利弊,而是要评估动南北大战的得失,我们要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其当务之急是动第三次东征,先把远东危机解决掉,这是迫在眉睫之事,不能耽搁。”
圣主目露欣慰之色,对封德彝在关键时刻的“支持”非常高兴,毕竟这是关系到土和王国命运的重要时期,政治多一个盟友多一个敌人要好太多太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