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开坛授课(二) (第2/3页)
积越大自然资源就越多,能养活的人越多。崛起为世界大国必备的条件就是领土,资源和科技革命。用概率说一万人中可能诞生一名科学家,现在中国是四亿人口,那么意味我国有可能出现四万名科学家,当然这需要好多先决条件,比如教育,经济,政治环境的适合。
地域的狭小是妨碍日本成为大国的瓶颈,也就造就日本国挖空心思想从邻居家抢点地盘。我给各位讲述两次打断中国屈起的战争。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总是相互影响,但是不得不说,中国总是在关键时刻带动日本的发展,但是日本,每每在中华民族气运的关键时刻和转折点上,总能发现日本幽灵般的身影,一再打碎中国“起沉疴、图崛起“的希望,是让近代中国屡次沉沦的梦魇。这就是强烈的岛国意识作怪,生怕一个强大的中国剥夺他们生存空间。
第一次是远在明朝,明帝国怎么灭亡的,估计各位不由自主的说是农民起义,李自成这个搅屎棍子将明朝推翻,汉奸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我们要把历史往前延展探究因果关系,万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令日本战国精英群雄倾巢入侵朝鲜,旬日之内,朝鲜三都沦陷八道瓦解,覆亡只在旦夕之间。应朝鲜李朝所请,宗主国明朝大举派军援救朝鲜。
整整七年之后,损失惨重的日军才被彻底逐出朝鲜半岛,丰臣秀吉气病交加而亡,在明朝大军凯旋之日的献俘仪式上,万历皇帝对数十个藩属国宣布:“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此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导致明朝在二十年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战争前后凑一块7年。明朝方面虽胜,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战争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战争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为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发展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潘州的杨应龙趁机发动叛乱、建州的女真迅速崛起,等等。已陷入全面政治经济危机之中的明王朝,在战后不到50年终告灭亡。
这时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如果明帝国没有灭亡中国将是第一个率先进入现代资本主义的国家。明代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即雇佣关系。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一些大的作坊主即“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设立手工工场——机房,雇佣机工生产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两者之间基本上是纯经济关系,即商品货币关系。机工出力,把自己劳动力变成商品,机户出资,付给机工的工资。二是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明代棉纺织业中心松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