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钟家往事 (第2/3页)
要,匆匆留下了一剂方子并上够吃一个月的药就走了。
替钟老伯请来了郎中的那个街坊听完亦是大为惋惜,但所有人却也都无能为力。
——还是先前说过的那句话,这年头,天下虽还太平,可他们这些平头百姓们的生活也就是那个样子。
每家地里能产出来多少粮食都是有定量的,无论种地、打猎,还是下水捞鱼,这也都是些要看天时的营生。
风调雨顺的年岁,田里的粮食能产得多一些,集市上的鱼肉卖得也不会那么贵。
这种时候,各家米缸里的存粮就能多上一点,餐桌上的菜色瞧着亦更丰盛。
但倘若是遇上了大旱大涝的时间——他们九江和南康临近着鄱阳湖,府境内又还有着个浔阳江,竟还算是不怕旱的地方了——但怕涝。
遇上了雨多水多的大涝时节,地里的稻子都被沤烂了,江湖里的鱼也跑得不知道钻到哪去,那各家的裤腰带就得勒紧些了,粮价会涨,他们也很难能再吃得起多少荤腥。
再加上,粮价会涨会跌,朝廷要收的税粮,却很少会往少里走。
——尤其是曾经先帝还在的那些时日,永靖三十六年近乎是他们这些人如今回忆起来,都觉得头顶像蒙了一大片阴云般的可怕岁月。
其实打从永靖三十四年,平素以仁善著称的先太子暴毙之后,先帝行事就变得愈发荒诞起来了,但他那一年的行事,又好似格外荒诞得厉害。
他们记得,那一年的春日落了场连绵了两月不止的雨,江里涨了水,田里的粮食也被淹了大半。
可那年的粮税不减反增——高额的粮税令他们被压得险些喘不过气来,若非最后是秋末冬初时先帝骤然驾崩,新帝即位又及时减免了他们的税款,许多人家指不定就要熬不过那个冬天了。
是以,想让他们在往常吃饭时,多带上钟家祖孙两个的一双筷子,这不难。
但想让他们不但带上了这祖孙两个的一双筷子,还想要他们替钟老伯顿顿准备些适口的、能让他将养好身体的油腻荤腥,这就没人能办得到了。
——连她也不能。
老板娘想着垂眼收回了目光,转头又继续不紧不慢地朝着学堂走。
虽说她那栖云山庄每日是都要多出来不少没卖完的剩余菜品,有许多菜甚至都还没怎么被客人动过。
但这样的菜,她能吃,她店里的伙计们能吃,四处游荡着的、有时上山,有时又在镇子里的叫花子能吃,她却没法日日着人将它们送给山下的钟老伯。
否则,她送了钟家,又凭什么不送李家、凭什么不送王家和刘家呢?
她本和钟家非亲非故,这镇子里也不止钟家一家的日子过得艰难,她凭什么只接济了这个,而不去接济那个?
所以她也不行,她只能像现在这样,极偶尔的,才能借着要送钟林逍回家的由头,顺便给他塞上点能吃的东西。
——这也是这孩子时不常就要上山同她比试,要让她交什么“常例”,她却没有哪一次当真生气的根本原因。
她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