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8章 提醒陈程防御工程的弊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08章 提醒陈程防御工程的弊端! (第2/3页)

可不怎么样!”

    这个事情确实是,前世他看过不少资料。

    1934年到1936年,国军使用了4个步兵师及大批工兵部队按照此方案构筑了沪上至金陵一线的防御工事。

    该方案划分了京沪、沪杭、金陵三个防御地区,以京沪为防御重点,先构筑工事,后配置兵力防守。

    京沪地区有沪宁铁路、京沪公路和长江三条水陆通道,国军预计此线为日军西进的主要路线。

    在这个方向,北边是长江、南侧是太湖,二者之间湖沼绵亘,河网纵横,如果能选择要点构筑防线,可以有效抵御或迟滞日军的进攻。

    因此国军最终选择苏州到福山一线构筑吴福线阵地,选择无锡至江阴一线构筑锡澄线阵地,在这两道国防线的前后,又设置有前进阵地和后防阵地,另外还设置有警戒阵地。

    在沪杭防御区,为次要防御方向,但为了与京沪防御区相衔接,也构筑了乍嘉线(乍浦到经嘉善到苏州)、海嘉线(海盐经过嘉兴到吴江)两道防御阵地。

    另外为了加强金陵的防卫,在乌龙山、栖霞山、青龙山、淳化镇、牛首山、大胜关一线,形成一道弧线阵地,以东南为主要防御方向;复廓阵地以金陵城墙为内廓,在紫金山、麒麟门、雨花台、下关、幕府山要塞炮台一线为外廓阵地,形成内外城两线,相互利用,在长江北岸的浦口构筑桥头堡,以封锁渡口。

    上述国防工事中,以吴福线和锡澄线为重点,构筑数量较多的永久性工事和部分半永久性工事,并尽可能利用天然障碍物,与构筑的工事相连接。

    而在次要方向,则只构筑较少的永备工事。战争开始前后,驻防部队拿到国防工事配置图后,再辅之以野战工事,将防御体系打通。

    以当时的情况来说,构筑的阵地是以若干步兵营阵地为核心的,每个营阵地包括三个连阵地,每个连阵地又包括三个排阵地。

    各连排阵地又有一线阵地和预备阵地,形成纵深梯次配属。

    除了步兵阵地外,营阵地还有各种轻重机枪、战防炮、迫击炮射击工事。

    永久性工事以钢筋混凝土构筑,标准是能抵御150毫米重炮轰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