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自然》期刊,科学史上的趣闻? (第2/3页)
整个过程中,他对于理论基础,也就是张氏现象和高温超导的底层机制存在关联,一直是存在怀疑的。
后来有了明确方向,连续做了实验,更甚至在数据支持下推导出一个分子式……
他不能理解。
“竟然是真的?”杜伟感觉自己的认知都被颠覆了。
他再看向赵林薇和刘磊,忽然觉得自己应该和他们学习,脑子里也不需要思考太多。
“以后和他们一样,张明浩怎么说就怎么做。”
“工作轻松,成果显著!”
他轻呼了一口气,同时心里也踊跃出一股激动的情绪,因为研究本身和理论组的工作直接相关。
铝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现也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
那是张明浩依托理论研究进行计算分析得出的结果,后续肯定还可以做计算分析,还可以继续完善理论。
杜伟想想,顿时工作动力十足。
“研究方向是真的!是对的!前景太广阔了……”
“不止是铝基高温超导,后续还能挖掘更深层地的理论机制……”
……
后排实验楼,一个大型实验间。
朱炳坤、陈帅以及张明浩都在,还有周建勇、何辉等人,他们都看着一侧薛坤、方慧敏的讨论。
薛坤和方慧敏正在对接检测和实验数据。
等了一小会儿,方慧敏拿了一张报告单,认真说了起来,“已经很明确了。”
“钡铝氧材料的临界温度在89k到90k之间,在接近90k时,电阻会大幅下降。”
“材料的性态并不稳定,没有检测到电阻零值,应该是和块状材料原子分布不均衡的结构有关。”
“不过我们检测到了好几个点位,出现极为微弱的电阻值,已经能明确其是一种高温超导材料。”
“其他的特性也同样支持这一结论……”
方慧敏说着把表单放在了桌上。
朱炳坤拿起看了一下。
薛坤则是继续道,“现在的测定已经达到了极限,如果要进一步的测定就要等待制备薄层材料。”
“我联系了南华科技大学的杨春雨教授,让他的团队制造薄层材料。”
“我和他沟通了,需要两个月以上……”
“不过没关系,薄层材料只是为了做后续研究。”
朱炳坤也确定道,“最重要的还是高温超导特性,只要确定了这一点,其他都是附带的,慢慢做检测就可以。”
“现在已经有了基础的测定数据,也可以准备先做个总结了。”
“可以先发个论文,成果上报不着急。”
朱炳坤说着都有些迫不及待,他很清楚学术圈传出的‘小道消息’。
凝聚态物理圈里,好多人把铝基高温超导材料当成冷笑话来看,也几乎没有人看好他们的方向。
现在有了成果,看他们还怎么说!
在做完了总结以后,所有人都看向了张明浩。
现在的研究是以实验来探索理论机制,张明浩又以理论机制的研究推导出了一种铝基高温超导材料。
下一步呢?
张明浩点头站了出来,说道,“下一步我们还是要继续研究理论、验证理论。”
“我和理论组会继续以原来的基础做分析,可能还会计算分析出其他的分子式,也可以制备试一下……”
“但也不一定正确,因为理论还不完善。”
其他人都听的有些发懵,还能计算出其他分子式?
常规来看,能计算出一个,肯定能计算出第二个,但是吧……
这可是高温超导材料!
每一个材料的发现都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成果了,比不上第一个也不会太差。
如果能连续计算出来,某种程度上,破解了高温超导的理论机制?
最少铝基高温材料上是这样……
他们都不敢深入想了。
张明浩则是继续道,“实验方面,我们要继续测定材料数据,要继续之前的实验,包括镍/三氧化二铝金属陶瓷薄层测定。”
“更多的数据能帮助完善理论框架!”
“主要工作就是这些吧。”
张明浩也没有说太多,他还带入不了领导的角色,都是需要什么数据就来说一下。
具体实验工作,还是交给朱炳坤、薛坤来主持吧。
……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上下都干劲十足。
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
成果总结则是交给了陈帅来负责,他是写成果报告、实验室论文的专家。
这一次的研究非常重要,但论文比之前都要简单的多,因为就只是材料特性说明,并不包含理论机制以及实验工作。
陈帅花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论文。
在商议一番后,他们最终选择投稿给《自然》杂志。
按照朱炳坤的说法,“几年前,国内研究的镍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的论文,也是投给《自然》杂志。”
“而且我们还没有投过CNS,都是PRL,或者《中国物理快报》。”
“这次也试一下,反正发表也不着急。”
朱炳坤说发表不着急,是因为研究还在继续。
现在的成果是个‘小阶段研究’,只是张明浩分析计算出来的,后续肯定还会有其他的分析计算。
《自然》杂志审稿时间为1到3个月,审稿和发表速度也不慢。
如果想要快速发表,也只能投到《中国物理快报》,国际影响力就差了很多。
不过朱炳坤以及其他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应用电磁实验室以及张明浩个人的影响力已经截然不同了。
之前应用电磁学实验室有什么重大成果,都先要给上级部门进行成果申报,等验收组来进行成果验收。
比如,张氏现象的发现。
一项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