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78章 默默奉献?勇于付出?用词不当了吧! (第1/3页)
国内媒体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常温超导的报道,并引起了舆论的沸腾以后,很快就被国外媒体关注到了。
国外有不少媒体、自媒体人,也纷纷把相关的报道搬运到了国际网络上。
其中还有一些是影响力广泛的大媒体,比如,《泰晤士报》、《半岛联社》、《今日硅谷》,等等。
普通媒体、自媒体人都是搬运报道,甚至是搬运一些国内自媒体人撰写的评论,大媒体的报道相对严谨,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今日硅谷》是科技领域的媒体,专注于全球科技生态的深度报道。
他们的报道中用了几个‘疑似’、‘可能’的词汇,并评论表示说,“中国团队宣称制造出高科技烯材料,并在常温下实现了边缘百分百导电。”
“从诸多的报道来看,他们的研究一定是有突破的,但新材料是能实现常规环境的导电,又或者仍旧需要其他的条件,比如高压,暂时还无从得知。”
《泰晤士报》的报道就带着倾向性了,报道把国内舆论描述为‘荒诞的狂欢’,“现在不是50年后,更不是100年后,解决常温超导问题并不现实。”
“他们正在为一个不现实的科技材料进行一场荒诞的狂欢!”
报道后续,《泰晤士报》还专业性的讲解了材料特性,阐述了锡烯方向的国际研发状况,“他们所制备的常温超导材料,并不是常规上理解的超导,而是高科技多层烯材料,被认为是一种二维材料。”
“据了解,二维锡烯实现100%常温导电的理论,出自原斯坦福大学华人科学家张首晟团队,后续理论的验证,大多也是中国在做……”
“相关领域研究更深入的美利坚、鹰国的科学团队,少有科学家看好这个方向……”
《半岛联社》的报道就很有意思了。
上一次的‘常温超导热点LK-99’就出自半岛,《半岛联社》的报道也提到了LK-99,并拿LK-99和STN-01做对比。
“LK-99是一种铜掺杂的铅磷灰石,能表现出类似超导行为的特性,可以表现出明确迈斯纳现象。”
“STN-01是多层锡烯薄层的高科技材料,并不具备超导行为特性,因为需要多原子层整体排列的特性,就只是一种理论中存在的材料,现有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制造出来。”
“LK-99是存在的,并表现出一定超导特性。”
“STN-01根本不存在。”
“有关STN-01,有关常温超导的狂呼,从开始就注定会是一场比LK-99更加荒诞的闹剧!”
……
国外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相关信息也引起了国外团队的关注。
很多实验室团队,对复刻材料并进行验证的工作很感兴趣,不少人开始到预发布网站寻找论文资料。
当一项研究成果被公开,就能够在预发布网站上找到论文资料。
LK-99,就是这样。
LK-99正式对外宣布后,实验室制备材料的论文,就被研究人员提交到了预发布网站上。
这样做的好处是,材料可以被其他实验机构复刻制备,也就能对于材料特性进行验证。
有其他团队认定了材料特性,研究论文就可以被影响力广泛的学术期刊刊载,研究人员也因此名气大增。
反之,没有其他实验团队对材料特性进行验证,类似的研究论文就无法刊载在顶尖的学术期刊上。
因为没有实际证据,学术期刊也就无法进行论文进行评审。
当刻意去找资料的时候,有团队在预发布网站上找到了相关论文——
《多层锡烯薄膜的制备特性》。
这篇实验研究论文的作者依次为张明浩、薛坤、朱炳坤、陈帅、方慧敏,后面还缀着一大堆留名人员。
从最前排的名字,就能把论文和研究对上了。
但打开论文以后,发现里面只是说以碲化铋衬底制备出了多层锡烯薄膜,并检测到了拓扑绝缘态和伊辛超导特性。
论文的核心,是材料直接检测到拓扑绝缘态和伊辛超导特性,验证了二维锡烯材料相关理论。
“实验中,材料检测到非常明显的拓扑边缘态,中心位置发现了绝缘特性,如下图所示……”
“边缘实现了电子的通路……”
“是一种层状伊辛超导体,观测到维度驱动的零磁场反常金属态,并揭示存在的自发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
材料制备过程呢?
拓扑边缘态和伊辛超导的验证也是不小的成果,但比起常温超导材料真是什么也算不上。
预发布网站上还能找到其他相关的论文,一篇名为《多层锡烯薄层材料检测特性》的论文,作者是方慧敏、何辉。
论文的主题内容是对于多层锡烯薄膜材料的检测。
很明显,只是阐述材料的检测过程,核心依旧是对于拓扑边缘态和伊辛超导特性的检测验证。
再找……
相关预发布的论文能找到二十多篇,除了以上两篇以外,其他的就都是边边角角的研究。
这些都是应用电磁学实验室的研究员、博士生撰写的论文,先发布到预发布网站上,确认了版权所属后,再等待投稿的学术期刊审稿回复。
实验室项目的研究有进展,大成果和他们没关系,但也可以对工作进行总结,发上一篇SCI来增加个人履历丰厚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