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加密邮箱的全球视野 (第2/3页)
“主动!还说想拍个专题片,叫《从盒饭到预算表》!”小唐激动得差点把牌子摔了,“这名字是不是太接地气了点?”
“接地气才好传播。”陆砚之冷笑,“等他们知道影后靠薯片抵税的心理损耗成本,说不定能拿艾美奖。”
话音未落,邮箱又响了。
他点开,是一封英文邮件,发件人确实是BBC文化栏目编辑,内容比私信正式得多:“贵方提出的资金公示机制已在业内引发讨论,我们正在筹备一期全球娱乐产业治理专题,希望能采访相关实践者,探讨该模式是否具备跨文化复制性。”
陆砚之看完,直接转发给顾晚舟,附言:“你的薯片经济学,要上国际版了。”
五分钟后,她回了个语音,语气像在点外卖:“记得帮我问问他们,英国薯片能不能抵税。如果能,我可以考虑去伦敦办个展,名字就叫《论膨化食品在艺术生产中的战略价值》。”
“你要不要顺便申请个诺贝尔零食奖?”
“别闹,”她说,“我认真问的——要是他们真做专题,得让他们把‘演员被迫看烂剧本的精神损耗’算进成本模型里,不然不客观。”
陆砚之揉了揉眉心,却还是把这句话记进了待办事项。
凌晨三点,书房灯还亮着。
他正在整理几位国际学者的回复记录,有人表示“值得研究”,有人谨慎提问“制度差异是否会导致水土不服”,最积极的一位甚至提议召开线上闭门研讨会。
小唐靠在门框上打盹,手里还死死举着倒计时牌,嘴里嘟囔着:“等热搜……等外媒……等全球爆……”
陆砚之瞥了他一眼,没叫醒。
清晨六点十七分,邮箱再响。
这次是加密通道提示:一份名为《全球影视制作透明度报告(初稿框架)》的文档已同步至共享空间,署名IP来自日内瓦。
他点开,发现是那位瑞士学者率先提交的结构建议,条理清晰,分类细致,甚至还加入了北欧公共资金监管案例作为参照。
陆砚之深吸一口气,新建文档,标题打上去:《全球影视制作透明度报告·中方立场与数据支持》。
他开始往里填内容,第一条就是:“资金不透明,不是行业潜规则,是系统性作弊。”
第二条写着:“当一个演员的盒饭被压缩到15元时,没人会关心她的表演有没有营养。”
第三条,他犹豫了两秒,还是敲了进去:“所谓‘国际标准’,很多时候不过是少数资本集团用来排除异己的话术工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