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新神通,天狗吞日(求订阅) (第2/3页)
华服的少年,出身于龙华国显赫的贵族家庭,自幼聪慧,饱读诗书,更难得的是身具佛缘,灵台清明。
十三岁那年,在一次佛门法会上,他本是看客,却凭借两句揭语,名传百里。
三千烦恼本是空,龙华树下悟圆通。
何须苦觅真佛意,当下心安即大同。
这佛揭传到宝光罗汉耳中,他亲自下山,收其为徒。
那一日,有佛光西来,光明普照,一尊通天彻地的罗汉金身显化于凡俗国度。
罗汉低眉,金身合掌,静静的看着那个少年。
“汝与佛有缘,可愿舍了这红尘富贵,随我入天台山,觅那佛性真如?”
少年天蒙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毫不犹豫地跪拜下去:“弟子愿意!”
从此,他成了宝光罗汉的亲传弟子。
吴天仿佛彻底与那华府少年融为一体,他在青灯古佛前,从金刚经开始修行,学习打坐、调息、观想,打磨“坐照”之境。
坐照境修行,讲究的是静定观照,核心在“坐”非形骸之坐,而是心离外境、不随妄动的静定;“照”非眼目之见,而是以禅定为基,对身心、诸法的“如实观照”。
弟子需结跏趺坐,先观“身相”,从观呼吸的生灭、皮肤的触感,到细观毛发、血肉、骨骼皆为“地水火风”因缘聚合,知“身不净”;
再观“心念”,觉察念头起落如空中云、水中波,不追不拒、不迎不送,见“心无常”。
龙华寺所收的佛门弟子,有很多都是权贵子弟,他们的欲念相比于凡俗会更重、更污浊,在这一境也会走得更加艰难。
但如果能够有所成就,也会打下更加坚实的根基。
这也是龙华寺收权贵弟子的用意之一。
身具佛缘者,纵然出身权贵,红尘因果缠身,也可踏入坐照有成,得见本心。
只是龙华寺收徒容易,入门却难。
绝大多数权贵弟子,都耐不住这份清苦,在寺中苦修一段时间后,便会自行下山。
山上的人来来去去,但少年时期的天蒙却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慧根,很快便脱颖而出。
短短数月,他就参悟了坐照本意。
不执着于“坐”的形式,亦不执着于“照”的对象,只在静定中让本性自然显发,如同明镜除尘。
“原来如此,坐照境的本质是破‘身见’之迷。”
“世人多执身为我,为名利、享乐损耗身心,唯有坐照,得见身心的无常、无我,让修行者脱离对“色身”的贪爱。”
他一念至此,跏趺而坐,眉心生光。
于一夜之间,坐照有成,并连续破境,开身眼识、耳识、身识,初见智慧。
吴天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天蒙的傲气与聪慧,他出生于权贵之家,得拜明师,自身聪慧,又有佛缘,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他博览群经,与师兄弟激烈辩论,甚至随宝光罗汉出入宫廷,在红尘权势与佛法清净之间寻找平衡。
最终,他在一次长达四十九日的闭关中,于定中见性,点燃了内心的“心灯”,智慧之光驱散迷雾,对《龙华经》的奥义有了独到的领悟。
心灯既燃,便可探索自身“神藏”。
此境“神藏”的“神”,非世俗“鬼神”之神,而是佛门“神识”,即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清净分,或曰“如来藏”。
藏非隐藏,而是归藏于真如本心。
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
此境则需将散逸的神识收摄凝寂,藏于“真如本心”之中,通过更深的禅定,观神识本与真如一体,不被境界风吹动。
龙华宗的修者到了这一步之后便要下山历练,不得动用佛法,不得携带财物,一路苦行,四处乞食。
面对名利诱惑,神识不生贪爱;
面对羞辱,神识不生嗔恨。
直到有朝一日,心灯长明,照破尘光万朵。
如同大地藏万物而不动,如同大海纳百川而不溢。
修行者已能“身心不二”,身体的行动、神识的思虑,皆从本心流出,无有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