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八章 大乘真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八十八章 大乘真传 (第3/3页)

自己的一方世界。

    其二,借由心念世界,领悟缘起性空。一切万物皆由因缘聚合而成,缘起而聚,缘尽则散,变幻无常,终究成空。

    也就是说,识得此界空妄,然后比对外界,明白世间变幻亦是空妄,从而得到心性自在、空足。

    其三,借假修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如梦,生命的意义就是借如梦的人生,去磨练提升自己的灵魂。

    在心念世界中模拟红尘,自身入红尘,磨练自身,再跳出红尘,以纵观的角度看待世事发展的规律,也体味众生疾苦,修得大悲之心。

    其四,色空一体,二元合一。在真我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合一的存在,无分别、无是非,我即是众生,众生皆是我。

    成为那个唯一的存在,是天地众生,是自我,我超脱即众生得超脱,众生安乐即我安乐。

    最后,无我合一。

    佛法中的我是不存在的,我只是因缘聚合的一瞬间,放下我执,即得无我,无我之后便显真我,无我合一是空的最高境界。

    不在此间,不在彼岸,不在中流。

    此间此岸象征世俗烦恼,彼间彼岸代表涅槃解脱,中流则暗喻人为设定的中间状态。三者皆被否定,彻底瓦解了以空间位置隐喻的执着对象。

    《达摩悟性论》指出:凡夫执着此岸生死,小乘执着中流修行阶段,大乘执着彼岸涅槃,实则三者都是需要破除的执着相。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在大乘菩提心经的修行中,菩提树乃是不让修行者迷失在心念世界的现实锚点,是烦恼根,也是此身之根。

    而随着修行渐深,菩提树会逐渐褪色,往空性发展,变为虚无琉璃色,树非树,花非花,叶非叶,是诸法空相。

    菩提驻世,心破顽空。

    见世间,见真理,见红尘,见慈悲,见真我,得佛果!

    心念世界与现实世界交织,现实诸般法相皆可一念而改之。

    故而我所见诸般劫孽,在我心中不见其相,心念动时,俱是功德!

    一念即可渡尽世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