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8 章 部长的考题 (第3/3页)
讲述的间隙,偶尔提出的一个追问或补充的一个视角,往往能直击问题核心,甚至启发授课者进行更深入的阐述,引得几位资深教授在讲台上都忍不住向他投去赞许和探究的目光。
课间的走廊、食堂的餐桌、宿舍熄灯前的片刻,都成了思想碰撞的“第二课堂”。
李毅飞身边渐渐聚拢了一些真心求索的同窗,郭兵是最活跃的一个,还有几位同样锐意进取的县长、区委书记。
大家谈论着县里的特色产业如何突破瓶颈、招商引资如何避开环保雷区、乡村振兴如何找到可持续模式……李毅飞并非滔滔不绝之人,但每当开口,言必有物,切中肯綮。
他能用最通俗的语言拆解复杂的经济数据,能用鲜活的基层案例诠释抽象的法律政策,他的观点总能穿透表象,抓住本质,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思路,常常让围听的同僚们眼睛一亮,豁然开朗。
“李书记,你这年纪,看问题怎么像有几十年经验的老把式?”
“刚才你点出的那个产业融合关键点,对我们县太对症了!简直醍醐灌顶!”
“李书记,务必抽时间到我们县实地看看,给我们的发展规划把把脉!”
很快,“多水县那个24岁的年轻书记李毅飞”,成了这期青干班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他年轻得令人惊讶,却沉稳得令人安心;学识渊博,却毫无学究的迂腐气;
在基层纪委岗位上展现的铁腕与成效,更添几分实干家的硬朗。
那些最初因他年龄和级别而心存疑虑甚至带点轻视的“老资格”们,在亲身感受到他那份洞穿迷雾的洞察力和务实落地的思维方式后,无不收起了最初的偏见,发自内心地认可这位年轻的同僚,亲切地称一声“李书记”。
这份尊重,是李毅飞用绝对的实力和沉静如水的态度赢得的。
李毅飞的收获同样巨大。与这些经验丰富的“一线指挥官”们深度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他对基层治理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知图谱。
他对江省各区域的发展禀赋、痛点难点、风土人情有了更立体的了解。
一个越来越清晰的预感在他心中成形:这次培训,绝非省里随性而为,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岗前淬火”。
这个预感,在培训进入第三周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了印证。
这天傍晚,李毅飞在食堂刚打完一份简单的两荤一素(清炒时蔬、红烧排骨、麻婆豆腐),在靠窗的位置坐下。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在光洁的餐桌上投下光斑。就在这时,一个身影端着餐盘,自然而然地坐到了他对面的空位上。
周围几桌的交谈声瞬间低了下去,无数道惊讶或带着探究的目光悄悄聚焦过来——来人竟是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薛高宇!
“毅飞同志,”薛高宇神态平和,拿起筷子,像普通学员一样开始用餐,语气也如同闲话家常,“学习生活还适应吧?课程强度不小啊。”
李毅飞放下筷子,姿态恭敬而不失从容:“薛部长好。很适应,收获非常大,对很多问题的理解更深更透了。”
薛高宇点点头,夹起一块排骨,咀嚼着,目光平静地看向李毅飞,仿佛随口一问:“有收获就好。
明沐省长前两天和我聊起这期学员,还特意提到了你,说你是燕大走出来的杰出代表,思维敏锐,基础扎实,是棵好苗子。”
他顿了顿,话锋看似随意地一转,目光却变得深邃:“结合你这一个月的所学所思,还有你之前文章中反复强调的核心理念,对于像铜山市阳兴县这样,背负着沉重的传统产业包袱、又处在环保风暴中心的县区,该如何破局?
如何在‘高压锅’里,不仅活下去,还要活得精彩,闯出一条浴火重生的新路?你这个经济学博士、燕大的高材生,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可以落地的思考?”
核心考题,终于来了!李毅飞心中一定。
他知道,省里为他铺就的下一段征程,其起点就在此刻,就在这张普通的食堂餐桌上。这顿晚饭,是他通向更广阔天地的第一道门槛。
李毅飞凝神静气,目光迎向薛高宇探询的视线,大脑高速运转,将这一个月来汲取的理论与同窗交流碰撞出的实践火花、前世今生的洞察,瞬间整合、推演、升华……一场无声的“答辩”,却悄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