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七章 我们要当老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十七章 我们要当老师 (第3/3页)

?”(“铭总”是汪铮对陈秋铭特有的戏称)

    陈秋铭带着王春雨走过去,给大家互相介绍了一下。原来汪铮是想体验生活,同时也想赚点外快,就来街头卖唱了。

    “怎么样,收入如何?”陈秋铭笑着问。

    汪铮顿时垮下脸,指了指那可怜的水桶:“别提了铭总!唱了快一小时了,就这么点!嗓子都快冒烟了,连瓶水钱都没赚回来!是不是我唱得不行啊?”

    陈秋铭看了看周围流动的人群,又看了看汪铮那略显正式的装扮和空空的水桶,心里明白了大概。他笑了笑,对王春雨说:“要不,我们陪他们玩一会儿?”

    王春雨也觉得很有趣,点头:“好啊,我也觉得蛮有意思的。”

    陈秋铭低声对白晶、白帆和王春雨说了几句。三个女孩心领神会,立刻分头去找了些小砖块和石子,悄悄垫在水桶底部,然后在最上面一层铺满了提前换好的一元、五元、十元的纸币,看上去就像是满满一桶钱。

    然后,陈秋铭接过汪铮递来的另一只麦克风,两人一起合唱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流星雨》。

    “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

    让你的泪落在我肩膀

    要你相信我的爱只肯为你勇敢

    你会看见幸福的所在”

    当歌声响起,白晶、白帆和王春雨就充当“托儿”,率先走到桶前,故意动作夸张地往里面投入纸币。

    这一招果然立竿见影。路过的观众们看到有三个漂亮姑娘带头给钱,又看到桶里似乎已经“收获颇丰”,一种从众心理被激发出来,纷纷驻足围观,并开始掏钱,一块、五块、十块……纸币纷纷扬扬地落进桶里。

    汪铮看得目瞪口呆,对着陈秋铭竖起大拇指:“铭总,还是你鬼点子多!”

    唱了四五首歌后,他们收起摊子一清点,竟然足足挣了四五百块钱。汪铮兴奋不已,大手一挥:“走!牛叔请客!吃烧烤去!”

    那个帮忙敲鼓的南方小伙有事提前离开了。汪铮便带着白晶、白帆,和陈秋铭、王春雨一起,钻进了一条更深的巷子,找到一家名叫“正宗林县烧烤”的小店。店面很小,环境也一般,但烟火气很浓。

    老板是一个看起来接近四十岁、系着油腻围裙的中年男人。

    汪铮一边点菜一边夸:“就这家!绝对正宗!我找了好久才找到的林县味道!”

    烤串陆续上桌,味道确实不错,但陈秋铭吃了几口,微微蹙眉。他起身走到正在烤炉前忙碌的老板身边,用方言低声问了一句:“老板,林县哪儿的?”

    老板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用带点外地口音的方言回答:“就…就城关镇的。”

    陈秋铭笑了笑,也用纯正的林县方言说:“我也是林县的。不过老板,你这烧烤味儿…咋跟我们那儿的有点不太一样呢?”

    老板的脸瞬间涨红了,尴尬地搓着手,压低声音:“兄弟…兄弟…看破不说破。混口饭吃,混口饭吃…这样,你这顿,我给你打五折,千万别说出去…”

    “你到底是哪儿的,真是老乡?”陈秋铭继续好奇着。

    “五台河的,和林县挨着。”老板只能老实交代。

    陈秋铭本也不是来找茬的,见他这样,便点了点头:“行,就这个味儿也挺好。”

    回到座位,王春雨好奇地问:“刚才你们说什么呢?神神秘秘的。”

    陈秋铭笑着低声说:“没事儿,‘正宗’林县烧烤,打了个折。”

    王春雨了然一笑。

    汪铮一边大口撸串,一边问:“哎,春雨老师,你知道秋铭为啥叫我牛叔不?”

    王春雨摇摇头。

    陈秋铭笑着解释:“他大学时候搞了个英语社团,叫什么‘牛叔英语魔鬼训练营’,自称‘牛叔’,这外号就这么来了。你别小看他,他当年可是社交达人,一天之内能给社团拉来十五家公司的赞助!”

    “哇!这么厉害!”王春雨惊讶地看向汪铮。

    汪铮得意地一扬下巴:“小意思!主要是哥们儿人格魅力放光芒!我英语口语那更是没得说,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我能从头背到尾!听着啊——”他清清嗓子,还真就声情并茂地背诵起来,发音纯正,感情饱满。

    小烧烤店里回荡着激昂的英语演讲,引得其他食客纷纷侧目。一段背完,陈秋铭和王春雨都笑着给他鼓掌。

    “牛叔确实多才多艺,”陈秋铭对王春雨说,“不仅英语好,唱歌跳舞也都是一把好手。”

    汪铮被夸得舒服了,又开始边吃边滔滔不绝地给陈秋铭规划起他的“英语教育商业帝国”蓝图,什么线上平台、线下连锁、沉浸式教学……说得天花乱坠,白晶、白帆姐妹也在一旁帮衬着。

    陈秋铭只是听着,偶尔笑笑,并不插话。他知道汪铮就是这种天马行空的性格。

    王春雨看着眼前这一幕——烟火缭绕的小店,性格各异却同样有趣的朋友,听着那些充满梦想和活力的畅谈,再看向身边安静微笑的陈秋铭,觉得这一切充满了鲜活而真实的魅力。

    夜色渐深,小巷里的烧烤摊灯火温暖,映照着几张年轻而充满生气的脸庞。这一天,有职业的反思,有同伴的温暖,有街头的随性,也有友情的欢闹,交织成一幅平凡却又闪亮的生活图景。而对于陈秋铭来说,那条名为“教育”的道路,似乎也在这些点滴中,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定起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