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badaoge.org
第105章 时间的河(续) (第1/3页)
又过了一年。
陆沉渊的种树计划,在更隐秘的层面,开始了。
张奇成了这个计划的执行人。
他以一个新成立的“远方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理事长的身份,开始频繁地往返于A国、Y国等顶级学府和科研机构。
这个基金会,表面上是远方慈善基金会的分支,致力于学术交流。
实际上,它的唯一目标,是接触那些在海外,已经取得顶尖成就的夏国科学家。
第一次接触,往往以失败告终。
“我很感谢你们的好意。但是,我在MIT的实验室,是世界顶级的。我的团队,我的项目,都在这里。回国?我回去能做什么?”
这是一位诺奖级别的生物学家,最直接的回答。
“国内的科研环境,还是太浮躁了。到处都是KPI,到处都是项目申报。我只想安安静静做研究。”
这是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早已声名鹊起的青年科学家的顾虑。
张奇没有反驳。
他只是将一份份详细的资料,递到他们面前。
资料上,没有空洞的爱国口号,没有虚无的承诺。
只有“汗青科技”过去两年的成果。
那些不计成本的基础研究投入。
那些绝对以科学家为核心,不受任何行政干预的项目管理制度。
还有陆沉渊亲手设计的,堪称奢侈的薪酬和股权激励方案。
以及一份长达数十页的,关于未来实验室的建设蓝图。
从仪器设备,到团队配置,再到生活保障,事无巨细。
“陆总说,他无法立刻给各位一个世界顶级的实验室。”张奇平静地转述着陆沉渊的话。
“但他承诺,会为各位打造一片全世界最肥沃、最自由的科研土壤。”
“我们现在没有梧桐树,但我们在努力地改良土壤。”
“我们相信,只要土壤足够好,树,自己会开花结果,最终引来凤凰。”
大部分科学家,依旧选择观望。
但怀疑的冰层,已经开始松动。
有几颗种子,已经悄悄地,埋进了他们的心里。
张奇将这些反馈,原封不动地汇报给了陆沉渊。
陆沉渊只是平静地听着,似乎早已预料到。
“张奇,我们之前通过第三方智库提交的那份《关于优化顶尖科研人才引进环境的若干建议》,有后续吗?”陆沉渊像是随口一问。
“有。”张奇的眼神亮了一下,
“报告据说已经放在了相关部门领导的案头。前几天我通过侧面渠道了解到,新一轮的科技人才扶持政策正在酝酿,很多思路,和我们的报告不谋而合。”
“那就好。”陆沉渊点了点头,目光望向窗外,
“我们只负责提问题,提供可行的思路。采纳与否,如何采纳,那是他们的事。守住本分,做好企业该做的事。”
张奇心领神会。
这便是陆沉渊的行事准则:
敏锐地嗅到方向,以专业的方式提出建议,却从不试图干涉和深入,始终与漩涡保持着最安全的距离。
……
这两年,陆沉渊和墨清漓的生活,平静得像一首舒缓的诗。
春天,他们会去郊区的农场。
夏天,他们会去海边住几天,看日出日落。
秋天,他们会一起去逛美术馆和博物馆。
冬天,他们会窝在家里,一人一本书,一杯热茶,坐上一个下午。
陆沉渊的厨艺越来越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