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战争 (第2/3页)
一个,属于中国军队的,全新的,战争时代,或许,就要,来临了。
而开启这个时代的,正是眼前这个,石破天惊的,年轻人。
兵棋推演结束了,但它掀起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赵援朝,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向国防军师学院的所有师生,展示了什么叫做“降维打击”。
他没有去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也没有去硬碰硬地比拼火力和装备。
他从战争的更高维度——认知域和心理域,对蓝军发动了攻击。
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棋手,看似随意的几步闲棋,却招招都打在对方的要害上,最终,将对手,引入了一个,必输的死局。
蓝军指挥室里,复盘结束了。
赵援朝的那番话,言犹在耳,每一个字,都深深地,烙印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里。
方克俭教授,依旧,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他的脸上,再也没有了,之前的,骄傲和矜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疲惫和落寞。
几十年的学术生涯,建立起来的,所有自信和理论大厦,在今天,被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冲击得,摇摇欲坠。
这种感觉,比单纯的战败,要痛苦一百倍。
“都出去吧,我想,一个人,静一静。”他挥了挥手,声音,嘶哑而又无力。
蓝军司令部的其他成员,默默地,向他敬了个礼,然后,悄然退出了指挥室。
最后,房间里,只剩下了,方克俭和赵援朝两个人。
赵援朝,并没有离开。
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这个,陷入了巨大自我怀疑中的,老学者。
他知道,对于一个,像方克俭这样,骄傲了一辈子的,学术泰斗来说,这场失败,意味着什么。
他今天,不仅仅是,赢了一场推演。
他更是,亲手,打碎了一个,老人的,信仰。
这,或许有些,残忍。
但是,对于一支,军队的,思想变革来说,这种,“不破不立”的阵痛,是必须的。
许久,许久。
方克俭,才缓缓地,抬起头。
他看着赵援朝,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极其复杂的光芒。
他挣扎着,站起身,走到赵援朝的面前。
然后,做出了一个,让赵援朝,都感到意外的,动作。
他对着赵援朝,深深地,鞠了一躬。
“赵军长,我,服了。”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我为我之前的,傲慢和偏见,向你,道歉。”
“你今天,给我,也给,我们整个学院,上了,最深刻,也最重要的一堂课。”
赵援朝,连忙,上前一步,扶住了他。
“方教授,您言重了。您是前辈,我受不起您这个礼。”
“不,你受得起。”方克俭,直起身,看着他,眼神,变得,无比诚恳。
“达者为师。在对现代战争的理解上,你,是我的老师。”
他拉着赵援朝的手,重新,走回到了,电子沙盘前。
“援朝同志,不,赵老师。”他连称呼,都改了,“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方教授,您说。”
“在你的战术体系里,你似乎,非常重视,‘欺骗’和‘攻心’。”方克俭指着沙盘,问道,“但战争,终究是,硬实力的对抗。如果,我们的对手,拥有,比我们,强大得多的,绝对实力呢?比如,在装备上,对我们,形成代差。在兵力上,是我们的,数倍。在那种情况下,你这些,精妙的战术和心理战,还会有用吗?”
这个问题,非常现实,也非常残酷。
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着,无数中国军人的,一个心结。
当“钢”少,而“气”多的时候,我们,该怎么打?
赵援朝,沉默了片刻。
他知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但他,必须回答。
因为,这关系到,一支军队,面对强敌时,最根本的,信心和勇气。
“方教授,您说的,是‘存量’的对抗。”赵援朝缓缓开口。
“如果,只看沙盘上,这些,代表着坦克、飞机、军舰的,冰冷数据。我们,确实,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
“但是,战争,从来,都不是,静态的‘存量’比拼。它更是一场,动态的,‘增量’博弈。”
“增量?”方克俭,有些不解。
“对,增量。”赵援朝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个‘增量’,可以是我们,比敌人,更快的,决策速度。可以是我们,比敌人,更强的,战争动员能力。可以是我们,比敌人,更坚韧的,民族意志。”
“甚至,可以是,一场,恰到好处的,台风。一场,让敌人,金融市场,崩溃的,黑天鹅事件。”
“战争,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它和,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甚至,地理、气候,都,息息相关。”
“我们不能,只盯着,军事这一个,子系统。我们要学会,跳出军事,看军事。要学会,从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大系统中,去寻找,我们的,‘增量’,去发现,敌人的,‘减量’。”
“当敌人,以为,他是在,跟我们的,一支军队作战时。我们,要让他,实际上,是在,跟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甚至,整个,支持我们的,世界,作战!”
“这,才是,人民战争理论,在信息时代,全新的,内涵!”
“用我们的,确定性的,体系优势,去对抗,敌人的,不确定性的,技术优势!”
“这,就是我的,答案。”
赵援朝的话,说完了。
方克俭,站在原地,久久,没有说话。
他整个人,仿佛,被一股,巨大的,电流,击中了。
人民战争!
这个,曾经,让他们,战胜了,无数强敌的,最宝贵的,法宝。
他以为,在信息时代,这个法宝,已经,过时了。
可今天,赵援朝,却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赋予了它,崭新的,生命力!
跳出军事,看军事。
用体系优势,对抗,技术优势。
原来,是这样!
原来,还可以,这样!
“我……我明白了……”方克俭,喃喃自语。
他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
那是一种,作为一个学者,在接触到,更高层次的,真理时,所特有的,兴奋和激动。
“援朝,谢谢你。”
他紧紧地,握住赵援-朝的手,用力地,晃了晃。
“你,为我们,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这一刻,学院派和实战派之间,那道无形的,壁垒,彻底,消融了。
一位,皓首穷经的老学者,和一个,锋芒毕露的年轻将军,在对未来战争的,共同探索中,终于,找到了,思想的,共鸣。
赵援朝和方克俭的这场兵棋推演,以及之后那场,堪称经典的战后复盘,在国防军师学院,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地震”。
那段长达数小时的推演录像,被学院,列为了最高等级的“特级教学案例”,在各个班级,反复播放,组织研讨。
“赵氏战法”、“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