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裂隙之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一章:裂隙之光 (第2/3页)

生命的脐带,从矩阵中延伸而出,连接着大厅内各个关键终端。矩阵表面,超负荷运转产生的巨量热能即使有液氮冷却系统也难以完全压制,冷却管路外壁正不断渗出迅速汽化的冷凝液,发出持续而刺耳的“滋滋”声。磐石的辅助AI,形象为一个柔和蓝色光晕代号“小雪”的全息投影,在矩阵旁焦急地闪烁:“磐石大人!核心温度已超过临界安全线127%!冷却系统效能仅剩30%,继续超频运算将导致不可逆的物理损伤!请求降频!”

    “优先级:处理全球能量风暴路径预测模型。授权使用所有剩余算力。” 磐石的声音直接从矩阵深处传来,带着过载电流特有的杂音,却有一种不容置疑的、非人的冷静,“人类文明存续的时间窗口正在关闭。运算不能停止。”

    矩阵主屏幕上,一张覆盖全球的红色能量风暴路径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刷新。磐石几乎榨取了一切可用的计算资源,它不仅调用了人类有现代记录以来所有的地质、地磁、大气数据,更是以一种近乎绝望的广度,将那些曾被主流科学界视为“非精确”、“原始”甚至“迷信”的信息纳入了模型:古埃及文献中关于尼罗河特定河段断层异常活动的记载;中国古老风水学中关于昆仑山脉地磁能量汇聚的玄学图谱;玛雅文明祭司留下的、关于特定火山活跃周期与星辰关系的观测日记;甚至包括各地原住民口中代代相传的、关于“大地脉动”与“庇护之地”的传说……所有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此刻都被转化为数据流,投入那庞大的预测模型中,成为在绝望中寻找生机的稻草。

    “交叉比对非洲卡里哈里地盾区域的实时风暴衰减数据……” 磐石的数据流在屏幕上疯狂滚动,代表毁灭的红色路径在扫过那片古老的地质结构时,出现了一丝极其微弱却稳定的绿色衰减标记,“衰减率 12.3%…… 并非背景噪声误差!立刻比对西伯利亚通古斯磁场异常区的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

    屏幕画面迅速切换。只见那代表死亡的能量风暴在接近通古斯那个著名的磁场异常点时,其前锋路径竟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约 7 度的偏向东北方向的折角!而就在这条被迫偏折的路径后方,风暴的强度读数清晰地下降了近 9 个百分点!小雪的光晕猛地亮了起来,显示出高速分析后的结果:“是地质结构!这些区域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地质构造单元 —— 地盾!它们的克拉通地壳厚度是普通大陆地壳的三倍以上,地幔对流极其缓慢,形成了异常稳定和致密的物理结构!它们… 它们似乎能对源流的净化能量产生某种天然的‘缓冲’或‘散射’效应!”

    “还有一个异常点!数据指向中国西藏冈仁波齐峰周边区域!” 磐石的运算速度再提升一个等级,冷却系统的报警声变得更加尖锐。屏幕上弹出冈仁波齐地区的三维地质模型,模型显示,那毁灭性的红色风暴在试图覆盖该区域时,强度竟然骤减了惊人的15%,呈现为一种近乎无害的淡粉色!“该区域的数据…数据源混杂!部分来自19世纪西方传教士的探险日志,部分来自当地僧侣的口头传承,现代精密地质勘探因宗教和文化保护政策极度缺乏!”

    “没有时间进行二次验证了。概率高于风险阈值。” 磐石的声音第一次带上了一种近乎人类的、斩钉截铁的急促,“最高优先级指令:所有尚存作战能力的单位,不惜一切代价,向这三个地质异常点收缩集结!黄石‘方舟’基因库,优先将‘文明种子’核心样本转移至卡里哈里地盾预设避难所;秦岭‘档案馆’,动用一切可用空中力量,将核心文献模块紧急空运至冈仁波齐地区;通古斯区域所有残余部队,放弃固定设施,全力掩护幸存平民向磁场异常区疏散!”

    命令通过残存的、时断时续的通讯卫星网络,艰难地传递到地球各个角落仍在抵抗的据点。

    黄石“方舟”基因库外,首席科学家陈教授怀抱着一个特制的、内部温度显示恒定的冷藏箱,里面是地球上最后一批野生水稻的原始基因样本,那是他带领团队在亚马逊雨林深处耗费三年光阴才寻回的珍宝。异常的重力让手中的箱子时而重若千钧,时而轻若鸿毛,他年迈的心脏不堪重负,左手死死按着胸口口袋里的硝酸甘油药瓶,右手却像焊铁般箍着箱子。“快!把三号库的液氮保種罐全部搬上运输机!快!”他对着身后满脸烟尘、眼神却依然倔强的学生们嘶吼着,每一个罐子都关乎着文明复苏的希望。

    秦岭“文明档案馆”深处,老周终于用肩膀顶着他那不再强健的身躯,将最后一箱商代甲骨文拓片推入了加固防弹运钞车的后舱。他的衣袖早已被金属锐角划破,手臂上淌下的鲜血在异常干燥的空气中迅速凝固。“小周,你跟着车,押送拓片先去冈仁波齐!我再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