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一章秦王出面解危机(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一章秦王出面解危机(一) (第3/3页)

心,为百姓谋福祉,为朝廷效力。”

    萧琰恭敬地说道:“多谢殿下的栽培和帮助,草民定当谨记殿下的教诲,不辱使命!”

    不久之后,萧琰便正式踏入了朝堂,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他在朝堂上兢兢业业,直言敢谏,很快便得到了朝中大臣的认可和百姓的爱戴。而他与秦王李顿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了长安城内的一段佳话。

    每当有人问起萧琰成功的秘诀时,他总会笑着说道:“我能有今日的成就,不仅靠自己的努力,更要感谢秦王殿下的帮助。是他在我危难之际伸出援手,给了我机会和希望。他让我明白,在这乱世之中,依然有正义和温暖存在。”

    而李顿也时常对身边的人说:“萧琰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良知的人。我之所以帮助他,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更是因为我相信,像他这样的人,定能为朝廷和百姓做出一番大事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萧琰在朝堂上不断晋升,最终成为了一代名相,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秦王李顿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谋福。他们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传颂着,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萧琰身着崭新的翰林院编修官服,立于大明宫的紫宸殿外,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自高中状元踏入朝堂已有半载,他始终谨记秦王李顿的教诲,秉持初心,每日埋首于案牍之间,梳理典籍、草拟文书,不敢有丝毫懈怠。翰林院虽无实权,却是接触朝政核心的重要场所,同僚们多是出身世家的子弟,对他这个寒门出身的状元郎,态度各异。有人敬佩他的才学,时常与他探讨经义;也有人嫉妒他的机遇,暗中排挤、刁难。

    这日,萧琰奉命整理近年的赋税文书,却在其中发现了一桩惊天秘密。江南苏州一带的赋税记录存在严重纰漏,每年上报的粮税数额与实际收缴数额相差甚远,差额竟达数十万石。苏州乃是江南富庶之地,赋税向来是朝廷财政的重要来源,如此巨大的差额,背后定然隐藏着贪腐舞弊之事。萧琰出身苏州,深知家乡百姓的疾苦,若此事属实,不知有多少百姓被层层盘剥,生活雪上加霜。

    他心中怒火中烧,当即决定将此事禀报给朝廷。可转念一想,此事牵扯甚广,苏州的地方官员背后定然有朝中重臣撑腰,若贸然上报,不仅可能无法揭发真相,反而会引火烧身。他想起了秦王李顿,当初若不是秦王出手相助,他早已命丧张府恶奴之手,如今面临如此棘手的局面,或许只有秦王能助他一臂之力。

    当晚,萧琰避开众人耳目,悄悄来到秦王府。李顿正在书房批阅奏折,见萧琰深夜来访,神色凝重,便知他定有要事相告。“萧编修深夜前来,可是遇到了什么难事?” 李顿放下手中的朱笔,示意萧琰坐下说话。

    萧琰起身拱手,将自己在赋税文书中发现的问题一五一十地告知了李顿,语气中满是焦急与愤慨:“殿下,苏州乃臣的家乡,百姓本就饱受苛捐杂税之苦,如今又遭这般盘剥,实在是苦不堪言!臣恳请殿下做主,彻查此事,还苏州百姓一个公道!”

    李顿闻言,眉头紧锁。江南赋税之事他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如今萧琰发现了文书纰漏,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他也清楚,此事牵扯到的势力错综复杂,户部尚书张大人便是江南人氏,苏州的地方官员多是他的亲信,想要彻查此事,必然会与张大人发生冲突。张大人在朝中根基深厚,又深得圣上信任,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朝堂动荡。

    “萧编修,此事非同小可,不可轻举妄动。” 李顿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张大人势力庞大,我们若没有足够的证据,贸然揭发,不仅无法扳倒他,反而会让他有所防备,甚至对你我不利。你且先将那些有问题的文书妥善保管,切勿声张,容我从长计议。”

    萧琰深知李顿所言有理,便点头应道:“臣遵旨。只是此事关乎苏州百姓的生计,还望殿下能尽快想出对策。”

    “你放心,我定会尽快查明真相,不会让那些贪官污吏逍遥法外。” 李顿语气坚定,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接下来的几日,李顿暗中派人前往江南苏州调查,收集证据。萧琰则在翰林院继续留意赋税文书的动向,试图找到更多的破绽。然而,张大人似乎察觉到了什么,开始在朝中处处针对萧琰。他先是在朝堂上故意刁难萧琰,让他当众讲解晦涩难懂的典籍,若有疏漏,便借机斥责;随后又暗中指使翰林院的同僚孤立萧琰,散播谣言,说他仗着秦王的势力,目中无人,妄图干涉朝政。

    萧琰身处困境,却始终没有退缩。他知道,自己肩负着苏州百姓的期望,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他更加谨慎地处理手中的事务,不给张大人任何可乘之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