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成功 (第2/3页)
、高带宽的连接在我们之间悄然建立。那些曾需要费力破解的密码,那些需要精密推导的线索,都化作了无需解释的默契。
然而,陈屿似乎并不打算让这场“攻防演练”就此落幕。或者说,他将其升级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几天后的一个午后,我桌上的咖啡杯底不再有熟悉的二进制刻痕。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二维码。我挑眉,用手机扫描。屏幕跳转到一个内部服务器地址,需要输入密码才能访问。而密码提示,是一行诗般的文字:“第一次触碰的温度,减去心跳的增量。”
这不再是简单的密码学,这是结合了物理记忆和情感数据的混合加密。我闭上眼,回忆那个加班的深夜,指尖擦过他指节的瞬间——那温热的触感,还有胸腔里骤然失衡的撞击。心跳的增量……我尝试输入了几个数字组合,均告失败。最终,我输入了那个瞬间的时间戳,精确到毫秒。服务器应声而开。
里面不是情话,而是一份加密压缩包。标题是:《Project Synergy:咖啡因与代码的终极耦合方案(草案V0.1)》。
我点开,心跳再次加速。这根本不是什么技术草案,而是一份详尽的、充满他个人风格的“共同生活提案”。从清晨唤醒程序的设定(包含特定温度、特定豆子研磨度的咖啡香气作为触发器),到工作协同的优化算法(错峰加班以最大化共享时间,并附带了概率模型证明),再到周末探索城市“未知节点”(他标记了所有小众咖啡馆和科技展馆)的路线规划。甚至,还有对“分离状态”的补偿机制——一个他正在秘密开发的微型IoT设备设计图,备注写着:“实时共享环境数据流(含气味分子模拟模块),目标:消除异地感知延迟。”
这严谨到近乎偏执的方案,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一种笨拙而滚烫的赤诚。他试图用他最擅长的语言——逻辑、数据和系统设计——来构建一个能容纳“我们”的完美容器,确保那个被删除的“分离”选项永远没有机会再生。
我抬起头,隔着几张办公桌望向他。他正低头调试着什么,侧脸线条专注。阳光落在他微蹙的眉间,仿佛那里正进行着一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