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家访新发现(下) (第3/3页)
期望值下的过度焦虑与完美主义倾向。家庭过度聚焦学业成就,忽视孩子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
跟进策略:1. 单独沟通,持续进行心理疏导,强调“允许不完美”“身心健康第一位”。2. 尝试与家长进行“非成绩导向”沟通(需黄老师协助,更具亲和力),引导关注孩子情绪状态。3. 在数学课业评价中,有意识强化其思维过程、努力态度,而非仅仅结果(分数)。
写完最后一笔,武修文放下笔,靠在椅背上,疲惫地闭上眼。窗外,是城市的万家灯火。每一盏灯下,是不是都藏着一个像小浩,或者像小雅的孩子?他们沉默地背负着家庭的困境或期望,在成长的路上跌跌撞撞。而自己这个老师,能做得又多么有限!
标准化教学?统一要求?在孩子们如此迥异的生活底色和心理需求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意识到,教书育人,“教”在其次,“育人”才是根本。看到每一个孩子独特的需求,给予差异化的关注和引导,这远比教会他们解几道难题重要得多!
一种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他需要倾诉,需要分享这份沉甸甸的发现和触动。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拿起了手机,点开了那个置顶的名字:诗山有娴。
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悬停了几秒,昨夜她挡在自己身前那决绝的身影、办公室里她惨白却燃烧着火焰的脸庞、那句轻轻的“小心点”……清晰地浮现出来。她是风暴的另一位主角,承受着同样甚至更甚的污名和压力。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缓慢而郑重地输入。不再是简单的问候,而是将今日家访的所见、所思、所感,尤其是关于小浩和小雅这两个截然不同却又同样令人心疼的孩子,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教育的反思,一股脑地倾注在文字里:
【诗娴:睡了吗?我刚整理完今天的家访记录,心里堵得慌,想跟你说说。今天去了小浩和小雅家…】
他写得很长,很细,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真实的观察和最直接的触动。写小浩家冰箱上那叠浸着油污的便利贴,写小雅抠得发红的手指和崩溃的泪水,写那面金光闪闪却令人窒息的奖状墙,写自己内心翻涌的同理心和对教育本质的重新思考……
【…诗娴,我忽然觉得,我们站在讲台上,看到的往往只是整齐的课桌和书本,看到的是分数和排名。可那些课桌后面,每一个孩子都背负着一个我们看不见的世界。有的世界空旷冰冷,只有便利贴的温度;有的世界看似繁花似锦,却压得人喘不过气。我们教的,真的不只是知识啊。看到他们,真正地‘看到’他们不同的困境和需求,或许才是我们最该做的。对不起,啰唆了这么多,只是……心里难受,又觉得,这些话只能跟你说】
点击发送。信息像投入深海的石子,屏幕归于沉寂。
武修文握着手机,静静地等待着。台灯的光晕温柔地笼罩着他略显疲惫的侧脸,也映着他眼底那份沉甸甸的、源自责任感的温柔。风暴还在窗外酝酿,但此刻,在这方小小的书桌前,他仿佛在孩子们隐秘的痛楚里,触摸到了教师这份职业最滚烫的内核。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手机屏幕一直暗着。就在武修文以为黄诗娴已经休息,或者她此刻正被家人盘问、无暇他顾时,手机屏幕突然亮了!
“嗡!”
不是微信回复的提示音。而是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直接弹了出来,冰冷的白色背景,黑色的宋体字,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异常刺目:
【武修文老师】
【市教育局师德师风专项调查组将于明日上午九时抵达海田小学,就网络反映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核实。请务必于明早八点三十分前,携带个人身份证件及相关说明材料,到校长办公室报到,配合调查。收到请回复确认】
【海城市教育局监察室】
短信的末尾,没有署名,只有那个冰冷而权威的落款。
“嗡!”
手机又震动了一下,屏幕顶端紧接着跳出一条新微信,来自黄诗娴。她的回复终于来了,内容只有简短却沉重无比的三个字:
【我也收到了】
冰冷的窒息感,如同昨夜窗外狂暴的海水,瞬间倒灌进这小小的斗室,扼住了武修文的呼吸。橘色的台灯光晕,在这一刻,也仿佛失去了所有的温度!